第六章 再戰長沙(1941年9月~1941年10月) 廖齡奇的死(第3/4頁)

薛嶽認為廖齡奇罪責當死。

蔣介石征求王耀武的意見,後者一言不發,實際上等於贊同薛嶽的主張。

廖齡奇沒想到事情如此嚴重。他闖進蔣介石的休憩廳,喊冤枉,想解釋。賀耀祖示意不要打攪氣頭上的蔣。廖不聽。蔣站起身,廖仍跟在身後,繼續喊“報告”,蔣甩開廖之前,回頭說了句:“當著他薛伯陵的面,黃埔的臉被你丟盡了!”

廖齡奇木樁一般的呆站在那裏,很快被兩個憲兵架起來,隨後南嶽山巒,聽到一聲槍響。

關於廖齡奇走人這件事,前面已經說過了,大約當是對薛嶽或王耀武有意見後的負氣出走。至於向蔣介石喊冤,他應該是覺得,長沙失守,會戰打敗,戰區要揪出一個人來分散薛嶽的責任,於是他當了冤大頭。廖沒仔細想的是,大戰中擅自脫離部隊這種做法無論在哪個國家的軍隊都無法輕饒,從而使自己徹底喪失了回旋余地。

會議閉幕日,蔣介石問諸將領:“這次長沙會戰失利,你們知道原因是什麽?”

蔣介石說:“最主要的一點,是對戰區的主力部隊使用不當。到最後,沒有了用於決戰的部隊。李玉堂第10軍推進得太靠前,使後方空虛,日軍得以突入長沙。這一點,跟年初的上高會戰正形成鮮明對比。上高會戰之所以贏了,是因為第74軍使用得當,與此次長沙會戰正好相反。”

薛嶽面不改色。

蔣介石繼續說:“假如第10軍的位置不那麽靠前,王耀武的部隊控制在瀏陽,兩個主力軍對突入的日軍能構成夾擊勢態,即使不能大敗日軍,也會叫其付出更慘重的代價。”

蔣說完後,叫大家談談自己的想法,但沒一個人敢說話。

在蔣召開的會議上,眾人通常習慣性地表示附和。就算蔣主動征求大家的意見,很多人往往也不表態。侍從室唐縱曾這樣感慨:“一遇大的問題,大家都不表示意見,委座哪裏有這麽多辦法。”

與會者不說話,蔣介石只好繼續說。

他特別提到防禦工事問題,大意是:“做防禦工事,不能由外而內,而應由內而外。在這個基礎上,於各個據點,守備以最小的兵力單位,比如一個營,甚至一個連,然後再逐次向外加深加廣。”

蔣介石提到的這一點,確實是很多中國將領忽略的,而且講得完全有道理。

中國軍隊進行縱深配置時,多由外而內排兵。什麽意思呢?假如一個師的部隊守備Z城,從Z城到日軍之間有A、B、C、D四道防線,師長們往往以D、C、B、A的順序配置兵力,先琢磨D防線,最後才琢磨A防線。也就是說,會把最強的部隊放在D。日軍進攻時,最先打的也是D。大戰之初日軍戰力最強,中國這邊用自己最強的部隊,打最強狀態的日軍,通常是占不到便宜的。如果反過來呢,先琢磨A地,在這裏放上最強的部隊,然後逐層至B至C至D,以由弱到強的態勢迎戰由強到弱的日軍,效果肯定要好一些。

蔣介石繼續說:“你們在座的,地位不是不高,而是太高;你們不要認為中國軍隊不多,其實兵已太多。如果不努力上進,不嚴格練兵,不認真探究戰術,為部隊注入智謀與勇毅,失敗終是難免的。”

最後再說一下廖齡奇。

他被槍斃後不久,軍委會又按抗戰陣亡將士的標準發放撫恤金給其家屬,並將其牌位移到南嶽忠烈祠。

這一切又從何說起?至今仍無準確的解釋。或許,僅僅是因為,蔣覺得對廖太決絕,連一個解釋的機會都沒給他。

廖齡奇終究是死了。自古以來,將軍最恨的,莫過於沒死在戰場,而被自己的軍法從事。

在第58師,廖齡奇還是有威望的。他被處決後,師裏加上野戰補充團,一共四個團長,除蔡仁傑外,其他三個即鄧竹修、何瀾、王伯雄同時辭職。他們認為廖齡奇被冤殺,而軍長王耀武又沒替他求情。

王耀武當然有自己的理由。

平時對長官是否尊重這些事不說,大敵當前不跟軍長打招呼就離開戰場,他老王還有火呢。而且,關鍵問題在於,不是王耀武想要廖齡奇的命,是薛嶽想要。更確切地說,是廖齡奇自己要了自己的命。唯一不妥的是,沒交軍法處會審而直接槍決了。

現在,王耀武面臨著掌管第74軍以來最大的一次人事危機。

廖齡奇被處決第二天,蔣介石再次召見王耀武,問誰適合接替廖齡奇。

王耀武說:“無論能力,還是現在的職位,副師長張靈甫都是最合適的。”

蔣介石點頭,說:“就這樣定了,希望他不辜負我的期望。”

張靈甫從此走馬上任,真正獨擋一面。

現在,再捋一下張的小史。

張靈甫跟蔣介石其實還是同鄉。張生在西安郊外的長安縣,但祖籍是浙江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