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天 戰

洪秀全自幼在官祿,接觸了各方神明,以各種方式祭拜神明。一年到頭,節慶不斷,從春節和正月十五的元宵、清明到端午。端午紀念兩千多年前楚國的屈原,他寫完《離騷》之後投汨羅江自盡。每逢端午,廣州一帶人家會在家門口插上艾葉、菖蒲,並以角黍(粽子)祭祖,然後給家人鄰裏分而食之,孩童則將香包以五色線系於腰間,驅魔辟邪。龍舟典雅堂皇,舟手服飾多彩,但為了拔得頭籌,多有尋釁鬥毆的情事,再加上本來就有夙怨過節,更是火上加油。暴力相向時有所聞,以致廣州巡撫在1835年下令禁止舉行賽舟,不過遵守禁令的村莊沒幾個。1

過了夏至,日子便開始一天天走向年尾。據傳說,天女在七月初六遣七仙女下凡,所以花縣的婦人也打扮得漂漂亮亮,在這一天的未時聚在一起繡彩球,向下凡的仙女表崇敬之情,並祈求她們指點針線手藝,謂之“乞巧”。桌上會擺上鮮花素果和一些小擺設,並雇一些賣唱的盲童盲女來吟唱民歌童謠。次日便是“七夕”,牛郎織女在這一天借鵲橋在銀河相會[譯按:原文誤作“借銀河作橋相會”]。七夕恰好與盂蘭盆節相隔不久,這習俗據說已有一千一百年的歷史,餓鬼將在這一天由佛陀求情被放離苦海。在中元鬼節,會給和尚、尼姑、道士、道姑和乞丐人等備好飯菜供食,但這種儀式並不是一天就完,從初七到初十,這些人是不會餓飯的。2

到了九九重陽日,又要上祖墳祭掃,並登高追憶隱士費長房,此人曾讓徒弟攜菊花酒,速與家眷登上高處,以避災厄臨門。徒弟一入家門,發現家中雞犬牛羊悉數暴死在院裏,費長房聞之曰“代之矣。”

到了九月底,便是火神的節日:整整三天的時間,家家戶戶都祈求火神保佑,因為火最令人畏懼,多少城鎮村莊都是毀於大火。在這三天裏,沿街結彩,燈火徹夜通明,有錢的人家和店家搭起戲台,行“祈火”祭典。有時也會發生像端午節賽舟那般情事,正是適得其反——1835年,廣州附近一個村子舉行“祈火”祭典,演了五天五夜的戲,還放了煙火爆竹,結果燒著了戲台的布幕,眾人嚇得手足無措,連忙逃命,至少有十來個人被踩死踩傷。一年之後,廣州城外一個村子又有戲台著火,這一次在混亂中竟有兩百名男女喪命3。歲末還有兩個慶節,一是冬至,此後白日漸長;另一個是祭灶神,對灶王爺優禮有加,讓他吃飽喝足,來年便會得保平安4

在花縣,幹旱、饑荒、水澇和疫病時有所聞,那些節慶也就不可或缺。據花縣方志所載,花縣人若有微恙,便會請郎中來,若是病情嚴重,那就要求神拜佛了。大年初一天未明,花縣人便沐以加了香的水,在爆竹聲中飲春酒,從初一到十二,每日測度雨量,以知來年榮枯。他們也測風向,希望朔風止息暖春回,但他們也祈禱不要刮南風,因為南風會帶來厄運。男女老少會群聚在水牛和牛郎的塑像前祈禱;在街上搬演社戲以酬神,朝地上撒些谷豆以求豐年,還吃些青菜面餅以防出天花。過了正月十五,家家戶戶在門上掛幾串大蒜,以恭迎黃帝,攘惡祛邪,還用糯米做些大圓餅,在圓餅上插一根針線,說是有助於神靈補天5

到了四月,戶戶團聚吃齋飯。在廟前將佛像灑以香油,並吃用百味藥草煮的甜米餅。有人說這樣能治失心瘋6。在夏至,會煮狗肉以祛瘧疾。到了冬天,家家戶戶分食以肉、桃和芥菜混煮的羹湯[譯注:原文如此,有誤。按《花縣志》載,“十月朔以羊桃芥菜煮湯啖之”,“羊桃”系指五斂子、獼猴桃之類山果,非指“羊肉”和“桃子”]。在六月底“分龍日”這一天會測雨水風向,其程序比正月還要仔細。當地土諺雲:“分龍有雨耕上山,分龍無雨耕下塘。”但還有別的天象也要仔細觀察,如來勢洶洶卻轉眼消逝的暴風,風雷交加的暴雨,或是雨後斷開的彩虹——這是颶風的先兆,恐有狂風暴雨將至,毀屋拔樹,連在水上也無法行舟。這套觀天象以知吉兇的方式都是彭祖所傳下來的7

在花縣,人說要避窮就得在街上燒起大火,恭迎黃帝降臨,並要向司稷神位祭供烤乳豬和美酒。為了確保好運,到了冬至還要吃魚幹。歲末,為了祈求玉皇大帝保佑,會燒化竹屋並徹夜守歲[譯注:原文如此,有誤。按《花縣志》載,應是“是夕燒爆竹,家人闔飲團圓酒,通夜不寐,謂之守歲”,史景遷將該段斷為“是夕燒爆竹家,人闔飲……”,故有“燒化竹屋”之誤];還在門前掛幾串橘子,給門神刻些桃符。為了驅寒,用祭祀用的鼎來煮面。到了中秋,會準備三種式樣的月餅,分別名為“胖鵝餅”、“硬殼餅”和“軟殼餅”,分量從一二兩到幾斤不等,味道有甜有鹹,餅面上還有人畜形象的彩畫。皎月當空,吃著月餅,必能早配佳偶、兒女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