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起千古爭議的“劫寨之敗”(第3/4頁)

事情至此,可以說天道已開始照顧大宋了,宋軍只要如期發動,徹底端掉宗望大軍也不是不可能的!

可是就在這時,宋在戰略部署上開始自亂陣腳。種師道現在的副手、熙河(在今甘肅)統制姚平仲提出了“和,則不必戰;戰,則應從速”的主張,要求提前出擊。

本來,種師道的思路是:金軍雖然撈到了大批珠寶,但糧食卻不多,甚至士兵都以牲口飼料做軍糧。這樣必不能持久,撤軍北還之期指日可待。到時,宋軍依李綱計策,出奇兵進行追蹤、包圍、打擊,估計可以全殲金軍。即使走脫一部,等其潰逃到真定、中山二鎮,也會被當地駐軍攔截,仍會被全殲。

而姚平仲年輕氣盛,認為完全不必那麽謹慎。

這個小姚是名將姚古的養子,幼年時即勇武異常,屢立戰功。在徽宗時代,因被童貫壓制,不曾有進京朝見的機會。但欽宗在當太子時,就久聞他的大名。

禦前會議之後,欽宗在福寧殿單獨召見了姚平仲,兩位“憤青”談得十分投機。欽宗對小姚十分欣賞,當場給了厚賞,並許諾如果一旦破敵,當晉級為節度使!

姚平仲是個頭腦簡單的武人,李綱對他的評價是“志得氣滿,勇而寡謀”。這小子認為,這大功可以自己獨得,於是就準備於二月初一晚間,和陜西將領楊可勝率步騎兵一萬人,去劫金人營寨。他打算生擒宗望,拿老賊去換回康王趙構。

這個計劃是經欽宗批準的。

年輕的皇帝,現在已是全國最大的激進派了。他嫌種師道太老成持重,不夠創新,屢屢督促種師道早一點兒出戰。但種師道一再講明利害,堅持要等到種師中的部隊開到再說。

欽宗等不及了,決定繞開這個老家夥!

這次行動,在歷史上有太多的撲朔迷離之處。它對北宋末年局勢的急轉直下有重大的影響,是大宋命中注定的一劫!

據李綱的回憶錄《靖康傳信錄》上說,種師道對此次偷襲行動事前毫不知情——“雖種師道宿城中弗知也”。這一點,可以確證;否則老將軍死也會反對的。

那麽李綱本人是否知情或者贊同呢?從《靖康傳信錄》上看,李綱似乎也並不知情,因為他回憶:當天自己因病請了假,正躺在行營司動彈不得。

但是,後世有不少學者對這一說法持有異議,他們認為:李綱不僅知情,而且很贊同這個方案,同時還受欽宗之命,親自主持了這次行動,是戰場的最高指揮官!他之所以在《傳信錄》裏隱瞞了這一點,是出於“為尊者諱”和其他考慮。所謂“為尊者諱”,是他不願把此次行動的發起人欽宗的愚蠢給揭露出來。

實際情況如何,這裏只能存疑了。

這個行動本是由欽宗與姚平仲兩人約定,於二月初一半夜時分實施。但是很奇怪,如此高度的機密,竟然在正月二十八日,就傳遍了整個汴京,成為百姓街談巷議的話題。人們匯聚街頭,奔走相告,就等著看金軍的狼狽相。

欽宗更是成竹在胸,初一當晚,覺也不睡了,端坐在福寧殿等候佳音。他還命人在封丘門的城樓上布置好了禦座,只等捷報一來,就駕幸封丘門,在城上舉行獻俘典禮,嘉獎三軍,同享勝利喜悅!他又下令,讓行營司的屬官方允迪,先行登上封丘門,起草好宣布大捷的告示,到時好向軍民宣讀,以免措手不及。同時又叫人在開寶寺旁邊豎起三面紅旗,上書“禦前捷報”四個大字,赫然醒目。開封城內,這一夜的前半夜,一片熱鬧、激動、期盼。人聲鼎沸,有如節日!

“憤青”小將姚平仲就在這種必勝的氣氛中,跨上一匹青騾,器宇軒昂地率領一萬兵馬出城了。他命令部將王通,率五百人的敢死隊跑在最前面,務求直踏敵營,殺他個人仰馬翻!

約在五更時分,長夜將逝,天色未明,正是一般人睡得正酣的時候。這一彪敢死隊沿孟陽河疾行,奪橋過河,向北奔襲,從金大營的西南角殺入。

宋兵的氣勢也真是了得,一時之間人喊馬嘶,炬火照天。

——可是,這是一座空營!

勇士們來不及多想,立馬沖進了緊鄰的第二座大營。

這裏,仍是連個鬼都沒有!

夜色深濃,敵營一片寂靜。宋兵的喧囂也平息了下來。怎麽辦?此時,哪怕是個平民百姓,只要是看過幾頁《三國志》的,都會意識到:不妙,這是中了埋伏了!

還猶豫什麽?唯有一跑了之!能不能活下來,就看跑得快不快了。可是,我們這位驕傲的小將,根本沒把金人放在眼裏。“西兵”向來是金人的克星,我們就是堂堂正正地在路上走,諒他們也不敢動手!他下令:不怕,沖進第三營,金兵總不會鉆到地底下去吧?就算是鉆到了地下,也要統統把他們給趕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