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喋血行軍路(第4/14頁)

陳誠聽後極為感動,兩人的友善關系由此也可見一斑。

王陵基找到陳誠,得知他的來意,陳誠態度很明確:“當前要增加編制,事實上有困難。”

有困難,就是直接給打了回票,第三十集團軍不可能升為甲種軍。

沒辦法,軍餉緊張,決定了編制也十分緊張,想升甲種軍也可以,要麽你得有雲南滇軍那樣深不見底的背景,要麽就得擁有第十軍、第七十四軍那樣的戰鬥力。

王陵基苦著個臉,別提有多懊喪了:都說夢想可以照進現實,誰知還是現實粉碎了夢想。

陳誠本身是從戰場上歷練出來的,對帶兵很有心得。

他給王陵基分析了一下第三十集團軍的狀況,說你為什麽指揮時老是覺得不能得心應手呢,不全是缺乏裝備,或兵力不足,主要問題還是兵多將少。

第三十集團軍的兵有四萬多,將只有二十幾個,用二十個將指揮四萬兵,等於一人要指揮兩千人。用陳誠的話來說,“是有些不好”。

陳誠給王陵基支了一招,讓他跟王纘緒學,不擴反縮,主動裁去一個軍,編成三個師的軍,多下來的師由總部直轄。

陳誠說,所謂甲種軍,不就是三個師的軍編制嘛,你首先在編制上就符合了甲種軍的要求,這樣戰將也夠用了。至於人員和裝備,以後可以再慢慢補充。

王陵基回去後經過反復研究,認為陳誠的這個辦法可行,於是便電請蔣介石批準,如法對第三十集團軍進行了縮編。

不知道是不是借了陳誠的吉言,此後王陵基好運連連。他所在區域原來設有湘鄂贛邊區,集團軍改編後不久,那個總指揮便另調它職,空出來的職務由王陵基兼任,這樣王陵基實際成了湘鄂贛邊區的軍政一把手。

軍政一把抓自有它的好處。薛嶽身為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還要再兼湖南省政府主席,他對此作出的解釋是,當年曾國藩能夠平定太平天國,就由於以軍事統帥而兼民政,可以收到軍民合一,無往而不利的功效。

各人有各法。楊森以自己培訓的學生涉入民政,不兼等於兼了,王陵基沒找到這個竅門,而原來的邊區總指揮又與他不和,這就比較麻煩。自從得以軍政合一後,邊區的專員、縣長都紛紛來向他這個邊區總指揮請示匯報,部隊的糧餉補充,不過是開個口的事,相比以前,就要容易多了。

邊區指揮部本身負有襲擊日軍後方的任務,因此還配有直屬武裝隊,其武器比正規軍還好,王陵基就利用職務之便,幹脆將指揮部的所有人員和武器都並入了他的集團軍。

現在再一看,雖然沒有拿到甲種軍的編制,但無論糧餉還是武器兵員,都增加不少。真是聽君一席話,少轉多少圈,王陵基樂得合不攏嘴,私下對幕僚們說:“路子走對了。”

王陵基此後把精力都放在了幾個師上面。先前的四個師,番號前都有個“新”字,稱“新某某師”,一聽就是新編的三四流部隊。王陵基很想把“新”字去掉,換成正規編制番號,既臉上有光,得到補充也更方便一些。

給蔣介石打了報告,軍政部長何應欽代蔣復電,說正規編制番號都滿了,沒有多出來的,等有機會再行更換。

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發來了一個第三十四師的番號,王陵基倒為難起來。

僧多粥少,手心手背都是肉,給哪個師好呢?

按戰功,應該給新十五師,該師參加上高會戰,受過表彰。按順序,又應該給新十三師,哥幾個,它排最前面,而且在麒麟峰戰役中,這個師是主力,比其他三個師都打得好。

平時要撿一個得力的師出來都難,等到分魚肉了,卻發現四個師都還有些長處,番號給哪個師都會有話說。

四個師的師長眼巴巴地看著王陵基,王陵基便說,反正今後都要陸續更換,三四五六,取其中吧,就新十四師了。

新十四師換成第三十四師。王陵基望子成龍,沒想到龍卻成了蟲,第三次長沙會戰中“失街亭”的部隊,正是韓全樸所指揮的第三十四師。

王陵基先斬“馬謖”,再對第三十四師進行調整,從上面的軍長,到師團長,全部予以撤換。

集團軍縮編後,第三十四師的兵員得以充實,師部的一班新人也頗有臥薪嘗膽、重整河山的勁頭。

師長、參謀長召集連長以上軍官開會,出台制度,嚴禁吃空缺。全師自己種菜,自己養豬,自辦劇團,自創工場,工場內分工齊全,有鐵工、鞍工、縫紉、印刷各組,以此減少公費開支,改善官兵生活。

不吃空缺,兵員就可以接近定額,而生活改善,官兵士氣上升,在作戰訓練方面就有了積極性。

王陵基從前最犯愁的是部隊不濟,沒有第二十軍那樣的精兵強將,第三十四師率先補上了這個缺。由它擔任第一線守備,王陵基也用不著像以前那樣牽腸掛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