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4/10頁)

即便日軍大兵壓境,薛嶽還固執地要復制第三次長沙會戰時的那個“天 ”。

參謀長趙子立婉言相勸,認為日軍自第三次長沙會戰吃了虧後,必然要思考對策,若再在長沙用“死架子”打人,將難以取勝。

趙子立建議,應且戰且退,讓日軍往長沙以南再深入一段,將其戰線拉長。這是一個拉橡皮帶的原理:拉得越長,帶子必然越薄弱,超過極限,就要繃折。與此同時,守軍可以爭取到更為寬裕的時間和兵力,到時戰必有成。

薛嶽根本聽不進去。

不僅幕僚長有不同意見,薛嶽的上司白崇禧也主張放棄長沙,固守衡陽,在湘桂或廣西境內與日軍決戰。

薛嶽不僅不聽,還發了火。

在日軍將帥中,雖然因個人性格和各自思考角度不同,決策中也時有爭吵,可主要還是就戰言戰,中國國情不一樣,於是這種爭論往往都會超越軍事的範疇,回到最讓人頭疼的派系內爭上去。

白崇禧屬於桂系,薛嶽屬於粵系,而且兩人素不相能,薛嶽也從不把白崇禧這個上司當上司。

白崇禧給薛嶽打電話,薛嶽怒容滿面,放下電話嘴裏還罵罵咧咧;“丟他媽!我就不去給廣西看大門,不在湖南打,把部隊都拉到廣西——他家裏去,可惡!”

第四次長沙會戰結束後,趙子立去謁見白崇禧,白崇禧不等趙子立說完,就用手一敲桌子插言說:“當時我就很反對在長沙決戰,荒謬,荒謬!你知道,薛伯齡(薛嶽的字)是不聽我的話,委員長當時也沒個一定的主意。”

都說蔣介石喜歡插手前線軍務,但前線打好了,他也犯不著老去指手畫腳,尤其是對薛嶽這樣經驗極其豐富,個性又極強的大將。事實上,四次長沙會戰,蔣介石都全權交給薛嶽指揮,除了要兵給兵,要將給將外,基本未有太多幹涉。

對戰將的使用,很多時候只有事後才知道對不對,“小諸葛”白崇禧言之鑿鑿,可是抗戰中經他手指揮而能大獲全勝的戰例,實在是太少了,你說老蔣究竟是該信白崇禧還是信薛嶽?

趙子立不過是薛嶽帳中一幕僚,他讓王纘緒給蔣介石帶話,說“薛嶽要誤事”的報告,當然更不可能起到太大作用。

1944年6月上旬,除第二十軍被隔斷於山區,一時無法南返外,王陵基等部都已應召雲集於長沙周圍,薛嶽仍舊要用“死架子”打人,以力保長沙。

薛嶽不知變化,橫山勇卻已經上上下下將對手研究了個透。

戰略意義上,第九戰區可被一切三段,為前進陣地、主陣地和核心陣地,橫山勇將它們分別比喻成“厚皮地帶”、“果肉地帶”和“核心地帶”。

在三段陣地上,薛嶽安排的兵力呈梯形狀上升,即由弱到強,橫山勇由此也擬定出了不同的戰術。

“厚皮地帶”的範圍從汩羅江北岸到瀏陽河一線。薛嶽調動的兵力較少,主力為王纘緒的公子王澤浚所領銜的第四十四軍。

在這一地帶,橫山勇使用的戰術是局部殲滅戰,你弱我就一點點把你吃掉。

打殲滅戰,橫山勇的前提是對方會死守到底,孰不知王澤浚哪裏會死守到底,老爸就留下這麽點產業,一下子揮霍掉,那不是敗家子麽?

王澤浚守不住就走,各要點先後為敵所破,日軍如願攻陷瀏陽,到了“果肉地帶”,淥江以北的萍鄉。

薛嶽的防守兵力逐漸增多,在陣地構築、指揮體系、後勤供應等方面也趨向於完備,也就是說盾牌驟然加厚,其中參與守衛萍鄉的,是第三十集團軍所屬第34師。

第三十四師如今已成為王陵基麾下的絕對主力。軍委會曾組織過一次全國陸軍總校閱,校閱組在講評中,對第34師給予很高評價,特將其由乙種師升為了甲種師。

編制升級,待遇也跟著水漲船高。第34師不僅增加兵員,還換發部分武器,裝備了美制報話機,師增加了特種部隊,包括迫擊炮營、戰防炮連、防毒連等。

對第三十集團軍而言,這是破天荒的一件大事,從師到軍再到整個集團軍,都大受鼓舞,求戰的熱情非常之高。

1944年6月10日,第34師奉命向萍鄉開拔,以阻擊日軍。作為前衛的駱湘浦團率先趕到萍鄉縣城附近,日軍也正好拍馬趕到,尖兵連與之遭遇後,雙方立即交火。

團長駱湘浦登上高地觀察,發現交火區域地形不佳,沒有爭奪的價值,便決定以尖兵連為掩護,在大道兩側的南北高地建立陣地。

大部隊剛剛展開,日軍即動用山炮對高地進行射擊,山炮射程一度延伸到了團指揮所。隨著炮彈紛紛落下,駱湘浦身邊的副官當場被炸得血肉橫飛。

駱湘浦判斷這是日軍發起全線進攻的先兆,果然前線的槍炮聲十分激烈。一個小時後,守軍頂住了敵人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