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場鐵律:劣幣驅逐良幣(第2/3頁)

陸贄也提出,應該讓三法司(禦史台、刑部、大理寺)對此展開調查。可是,德宗會同意復查嗎?

肯定不會。已經落進口袋裏的錢,哪個傻瓜會把它再吐出來?事情明擺著,雖然德宗不會傻到真相信塵土裏會長出錢來,但他絕不可能去追查真相。

因為真相對他沒好處。

裴延齡很清楚這一點,所以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炮制這樣一個彌天大謊。

其實,早在幾年前,當德宗準備起用裴延齡為財政大臣的時候,陸贄就曾指斥裴延齡為“誕妄小人”,堅決反對,可德宗卻充耳不聞,執意任命了裴延齡。

現在,滿朝文武雖然也都知道裴延齡是個小人,但大夥更清楚他是天子跟前的紅人,所以幾乎沒人敢去惹他。只有鹽鐵轉運使張滂、京兆尹李充、司農卿李銛等少數幾個大臣,因職務關系經常跟裴延齡打交道,很清楚他玩的那些貓膩,因而時常向德宗舉報。

然而,張滂等人也只是私下舉報而已,從不敢公開彈劾。滿朝文武中,唯一一個屢屢上疏彈劾裴延齡的人,就只有陸贄了。

貞元十年十一月,陸贄連續上疏,歷數裴延齡的罪惡,痛斥其為奸詐小人,同時還把矛頭直指德宗。他說:“陛下為了保護裴延齡,對他的罪狀連問都不問,他勢必以為什麽事都可以瞞天過海,所以把東邊的東西挪到西邊,就當成他的政績;把這裏的財物轉移到那裏,就膽敢稱為‘羨余’。愚弄朝廷,如同兒戲!從前趙高指鹿為馬,鹿和馬尚且是同類;如今裴延齡變有為無,指無為有,如此兇險虛妄,天下皆知。上至公卿大臣,下至小吏百姓,無不對此議論紛紛,但是億萬官民,能向陛下進言者又有幾人?臣雖不才,但備位宰相,即便不願開口,最後還是不能保持沉默。”奏疏呈上,德宗大為不悅,從此日漸疏遠陸贄,卻愈發寵幸裴延齡。

裴延齡當初被提拔時遭遇陸贄阻撓,早就對他恨之入骨,如今又屢屢遭其彈劾,這口惡氣更是咽不下去,於是很快就發起反擊,頻頻向德宗施加影響,慫恿他罷黜陸贄。

在陸贄與裴延齡的這場較量中,陸贄顯然是居於劣勢的,因為德宗並不站在他這一邊。

貞元十年十二月,德宗終於下決心罷免了陸贄的宰相職務,把他貶為太子賓客。

陸贄其實早就料到有這一天了。他唯一沒有料到的是——自己居然會栽在裴延齡這種小人的手裏。

經濟學中有一條著名定律,叫“劣幣驅逐良幣”,意思是當那些低於法定重量或成色的劣幣進入流通領域後,人們就傾向於將良幣(足值貨幣)收藏起來,用劣幣去交易。最後,劣幣的流通量越來越大,就會把良幣驅逐出流通領域。

在政治領域中,這個定律其實同樣適用。當君子和小人同在官場上時,君子凡事只考慮公共利益,因此必然不善於自我保護,並且容易得罪人,最要命的是得罪領導;而小人不管幹什麽都一意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更諳熟利益交換的原則,自然就容易討人喜歡,尤其是討領導的喜歡。久而久之,小人的勢力就會越來越大,君子的空間則會越來越小。最後,君子只能被小人驅逐。

成功扳倒陸贄後,裴延齡再接再厲,又把目標轉向張滂、李充、李銛,準備把這些告過他禦狀的人全部搞掉。他對德宗說,這三個人都跟陸贄結黨,應該把他們一網打盡。

德宗雖然寵幸裴延齡,但他也不想把打擊面搞得太大,所以聽過也就算了,並沒當一回事。

裴延齡當然不會善罷甘休。

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春,關中大旱,朝廷的財政收入驟然緊張起來,一些開支不得不縮減。裴延齡趁機縮減了軍隊的糧草,然後對德宗說:“陸贄、張滂等人失勢以後,心懷怨恨,最近在大庭廣眾中宣稱:‘天下大旱,百姓流亡,度支使克扣諸軍糧草,軍中的士兵和馬匹都沒有吃的,這事該怎麽辦?’陸贄等人散播這種言論,不僅是中傷朝臣,還想動搖士氣和民心啊!”

德宗聞言,將信將疑。幾天後,德宗到禁苑中打獵,護駕的神策軍士兵恰好向他訴苦,說:“度支使最近一直沒有撥發糧草。”德宗一聽,確信陸贄等人肯定散播了蠱惑人心的言論,頓時勃然大怒。

這一年四月,德宗下詔,將陸贄貶為忠州(今四川忠縣)別駕,張滂貶為汀州(今福建長汀縣)長史,李充貶為涪州(今重慶涪陵區)長史,李銛貶為邵州(今湖南邵陽市)長史,把裴延齡痛恨的這些人全部逐出了朝廷。

陸贄從此遠離朝堂,在偏遠的蜀地度過了他的余生,再也沒有回到長安。

裴延齡大為得意。他覺得如此一來,宰相之位肯定非他莫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