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場鐵律:劣幣驅逐良幣(第3/3頁)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盡管裴延齡處心積慮想搏出位,可多行不義必自斃,第二年秋天就身染重病,嗚呼哀哉了。

裴延齡一死,朝野上下爭相慶賀,唯獨德宗一人哀傷不已。

毫無疑問,如果裴延齡不死,肯定會繼盧杞之後成為德宗最寵幸的宰相。所幸老天爺開眼,早早就把這個壞得掉渣的極品小人收了,否則此人必定會像盧杞那樣,把帝國朝堂搞得烏煙瘴氣、雞犬不寧,並最終禍及四方、貽害天下。

從這個意義上說,德宗實在是很幸運。

其實,就算把德宗李適放在整個唐朝歷史上來看,說他是個幸運的皇帝也並不為過。盡管從他即位的那一刻起,大唐帝國早已深陷藩鎮割據的泥沼,他面臨的是一個綱紀廢弛、山河裂變的歷史困局,但事實上,德宗李適並不缺乏與歷史博弈的資本。進而言之,他所擁有的資本完全有可能使他成為大唐帝國的中興之主。

他的資本就是人才——文臣如李泌和陸贄,武將如李晟、馬燧、渾瑊。然而,李適終究沒能中興李唐。

問題當然出在他自己身上。

李適一生中唯一值得稱道的地方,就是他登基之初的那一番雄心壯志,可如此心志之所以橫遭挫折並且迅速偃旗息鼓,除了藩鎮問題積重難返之外,主觀原因就是他的促狹、猜忌、所用非人而又執迷不悟。比如重用盧杞便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一次失敗,可直到諸藩之亂早已平定的貞元四年(公元788年),當曾經的用人得失和成敗利鈍都已相對明朗的時候,李適有一次和李泌談話,卻仍然在強調:“盧杞忠貞清廉、剛強耿介,人人都說他奸,朕卻不這麽認為。”

李泌當時的回答是:“人人都說盧杞奸,只有陛下不覺得他奸,這正是盧杞所以奸邪的證明。假如陛下早發現他奸,何至於有建中年間的諸藩之亂?盧杞傾泄私憤,誣殺楊炎,將顏真卿排擠到死地,最後又激怒李懷光,迫使他叛變,幸虧陛下把盧杞流放到遠方,否則大禍如何能止!”

李適不以為然地說:“建中之亂,術士早有預言,說起來也是天命,盧杞哪有那麽大的力量招致禍亂!”

李泌毫不客氣地說:“要是把一切都歸於天命,那教育、行政、司法,就全都沒用了。”

這場談話顯然並未扭轉李適對盧杞的看法,否則李適後來也不會重用跟盧杞同屬一丘之貉的裴延齡,更不會把公忠體國、德才兼備的賢相陸贄逐出朝廷。

一個人偶然被石頭絆倒,那是運氣不好,只要爬起來繞道走就可以了。可如果這個人堅持認為絆倒他的不是石頭,而是老天爺,那他就會在這塊石頭上絆倒第二次、第三次……

像這種人,只能用四個字來形容——無可救藥。

一個無可救藥的皇帝,縱然身邊猛將如雲、謀臣如雨,又能有什麽作為呢?再多的猛將和謀臣,最終也只能一一成為被驅逐的“良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