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滄海(第2/8頁)

清廷的態度陡然生變,鄭芝龍急眼了:鄭成功你個小兔崽子,這不是把你親爹往黃泉路上送嗎?!

為了保命,鄭芝龍屢次上疏,要求再做一次招撫的努力,並提議讓兒子鄭世忠前往福建勸降。鄭芝龍如此誠懇,前期“和議”也確實忽略了打親情這張牌,順治帝決定再試一次。能和平解決,誰願意幹仗啊,就像蔣介石所說“和平未到完全絕望之時,決不放棄和平”。

永歷八年(1654年)八月,鄭世忠跟隨清廷“和議”官員抵達福州,開始勸降。鄭成功還是老套路:只要不剃發,什麽都好談!踩過清廷紅線的態度沒有變化,地盤方面的要價卻越來越高,鄭成功壓根就沒想談成,“和議”再次陷入僵局。

鄭世忠著了慌,苦口婆心地勸鄭成功“不看賊面看父面”,總不能置親生父親於死地吧?

忽悠了這麽久,鄭成功總算在自家兄弟面前說了一句肺腑之言:“吾不剃發即可保全父命,剃發則父命休矣。”——沒了利用價值,豈止是鄭芝龍性命堪憂,鄭家老小都會全部玩完!

十一月,清漳州千總劉國軒、守備魏標因對上司不滿,主動派人找鄭成功接洽投降。眼看清廷逐漸清醒,繼續“忽悠”已經沒有市場,鄭成功決心利用這次機會大擴地盤。

十二月初一,鄭成功派洪旭、甘輝部奪取漳州,又相繼攻克同安、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仙遊等地,對泉州形成鐵桶合圍之勢。

一方如夢初醒,一方原形畢露,“和議”已絕無可能,順治帝終於下定最後決心,付諸武力。

十二月,清廷任命濟度(濟爾哈朗世子)為定遠大將軍,率滿、漢軍進剿福建。次年二月,失去利用價值的鄭芝龍被囚禁,幾年後被清廷處死。

得知濟度大軍南下,鄭成功深感鄭軍陸戰能力薄弱,決定揚長避短,主動放棄先前占領的漳州、泉州兩府屬縣,並進行堅壁清野,集中兵力固守廈門、金門。同時,鄭成功又派出兩支水師分別前往浙江、廣東襲擾,牽制濟度大軍對福建的清剿。

由於鄭軍在廈門、金門防守嚴密,又有水師助防,再加上浙江、廣東相繼告急,濟度大軍在福建並無太大作為。清廷此次用兵的主戰場,反而轉移到了浙江、廣東沿海。

浙江方面,鄭軍的攻勢相當迅猛。

永歷九年(1655年)十月,鄭成功派出的甘輝、王自奇部會同從崇明島南下的張名振部發起舟山戰役,守島清軍來不及反應便遭全殲,鄭軍一舉收復舟山。

十一月,鄭成功為了加強廈門、金門防禦,命甘輝返回福建,調陳六禦前往舟山統管各部。

此後不久,張名振突然神秘死亡。關於死因,各種史料意見不一,主要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病死。這個說法比較合理,也最簡單,但時間未免有些巧合。更令人生疑的是,張名振臨終前將“浙系”舊部托付給了張煌言,鄭成功卻下令陳六禦將“浙系”全部收編。

鄭成功如此趁火打劫,便產生了第二種說法:張名振是被鄭成功暗害的!這個說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缺乏足夠的證據。另外,如果暗殺張名振,要承擔真相泄露、“浙系”嘩變的風險。以鄭成功謹小慎微的性格,不大可能冒這種風險。

第三種說法出自清江南總督馬鳴珮的一封揭貼。揭貼上說,根據一個投降的南明軍士兵交待,鄭成功要追究張名振進攻崇明失利的責任,準備抓他回廈門處死,張名振就被嚇死了。

盡管情節有些離譜,普通士兵掌握的信息很可能來自舟山的“路邊社”,但我覺得這種說法的可信度最高。

首先,張名振是“溶浙、限浙”的最後一塊絆腳石,鄭成功有幹掉他的動機。其次,張名振手下都是鐵杆“浙系”,鄭成功必須考慮“維穩”問題,不會輕易冒險。

因此,鄭成功要除掉張名振,必須找一個合適的借口。前面說過,張名振三入長江卻無果而終,崇明又沒能打下來,“浙系”內部的一些將領已經開始對他頗有微辭。鄭成功以這個由頭找張名振的麻煩,阻力明顯要小得多,也不會授人以柄。當然,鄭成功大可不必置張名振於死地,士兵的道聽途說是不可靠的。

此時,張名振確實是病了,長年征戰讓他的身體嚴重透支。更主要的還是心病,是“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的痛苦。經鄭成功這麽一攪和,張名振郁郁而終,撒手人寰。

再來看廣東方面,鄭軍的局面卻不容樂觀。

八月,鄭成功派黃廷、萬禮部赴潮州征糧,圍攻揭陽長達一個多月之後攻陷,九月又相繼拿下普寧、澄海,開局還算不錯。

不過,李定國此時已經撤回廣西,尚可喜、耿繼茂、李率泰(時任兩廣總督)迅速抽調許而顯、徐成功部,會同潮州總兵劉伯祿、饒平總兵吳六奇增援潮州。十二月二十四日,各部援軍抵達潮州城下,與城內鄭軍展開對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