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學者顧炎武

今年是偉大的愛國學者顧炎武逝世二百八十周年。

關於顧炎武的歷史評價,全祖望寫的《顧先生炎武神道表》最後一段話很中肯。他說:“離開顧炎武的時代逐漸遠了,讀他的書的人雖然很多,但是能夠說出他的大節的人卻很少。只有王高士不庵曾說:炎武抱著沉痛的心,想表白他母親的志向,一生奔走流離,心裏的話,幾十年來也沒有機會說出來。可是後起的年輕人,不懂得他的志趣,卻只稱贊他多聞博學,這對他來說,簡直是恥辱,只好一輩子不回家,客死外地了。這段話很好,可以表他的墓。”我讀了也認為很好,可以使人們對顧炎武這個人有更好的了解。

顧炎武首先是有氣節的有骨頭的堅強的愛國主義者,其次才是有偉大成就的學者。

顧炎武(公元1613—1682),字寧人,原來名絳,明亡後改名,有時自稱為蔣山傭,學者稱為“亭林先生”,江蘇昆山人。他家世代有人做官,藏書很多。祖父和母親對他的教育十分關心,六歲時母親親自教他《大學》,七歲跟老師讀《四書》,九歲讀《周易》,接著祖父就教他讀古代軍事家孫子、吳子的著作,和《左傳》《國語》《戰國策》《史記》等書,十一歲讀《資治通鑒》,到十三四歲才讀完。十四歲進了縣學以後,又讀《尚書》《詩經》《春秋》等書,打下了很紮實的學術基礎。母親更時常以劉基、方孝孺、於謙等人的事跡教育他,要他做一個忠於國家、忠於民族的人。

炎武受教育的時代,也正是明王朝政治日益腐化,統治階級內部分崩離析、互相傾軋,人民負擔日益加重,民不聊生,東北建州(後稱滿族)崛起,明王朝接連打敗仗,喪師失地,滿漢民族上層統治集團矛盾最尖銳、漢族人民和統治集團矛盾最尖銳的時代。炎武的祖父教炎武讀軍事學書籍和史書,是有很深的用意的。

當時東南地區的知識分子組織了一個團體叫復社,吟詩作文,議論時事,名氣很大,炎武和他的好友歸莊也參加了。兩人脾氣都有些怪,就得了“歸奇顧怪”的外號。

炎武的祖父很留心時事,那時候還沒有報紙,有一種政府公報叫《邸報》,是靠抄寫流傳的,到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才有活版印刷。炎武跟祖父讀了泰昌元年(公元1620)以來的《邸報》,對國家大事有了豐富的知識。二十七歲時考鄉試沒有錄取,他“感四國之多虞,恥經生之寡術”,發憤讀書,遍覽二十一史和全國州縣志書、當代名人文集、章奏文冊等,單是志書就讀了一千多部,抄錄有關材料,以後還隨時增補,著成兩部書,一部叫《天下郡國利病書》,一部叫《肇域志》。《天下郡國利病書》著重記錄各地疆域、形勝、水利、兵防、物產、賦稅等資料。《肇域志》則記述地理形勢和山川要塞。他晚年遊歷北方時,用兩匹馬、兩匹騾裝著書,到了關、河、塞、障,就訪問老兵退卒,記錄情況。說的有和過去知道不符合的,就立刻檢書查對,力求記載的真實。他這種從實際出發,研究當前現實的學風,一反那個時代空談性命,不務實際的學風。他這種治學精神、方法,為後來的學術界開辟了道路,指出了方向。

炎武從三十歲以後,讀的經書、史書,都寫有筆記,反復研究,經過長期的思索、改訂,寫成了著名的《日知錄》。

順治二年(公元1645)五月,清兵渡長江,炎武到蘇州參加了抗清鬥爭。清軍圍昆山,昆山人民合力拒守,城破,軍民死了四萬多人,炎武的好友吳其沆也犧牲了。炎武的母親絕食自殺,臨死時囑咐炎武不要做異國臣子,不要忘了祖父的教訓。炎武在軍敗、國亡、母死的慘痛、悲憤心情中,昂起頭來,進行深入的隱蔽的反清鬥爭。這時期他寫的詩如《秋山》:“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紅顏。”記錄了清軍擄掠婦女的慘狀。“勾踐棲山中,國人能致死。嘆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以勾踐復國自勉,表明了他愛國抗清的堅決意志。在以後的許多詩篇中,也經常流露出這種壯烈情感,如《又酬傅處士(山)次韻》:“時當漢臘遺臣祭,義激韓仇舊相家。”“三戶已亡熊繹國,一成猶啟少康家。”如《五十初度時在昌平》:“遠路不須愁日暮,老年終自望河清。”又如:“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都表明了他至老不衰的英雄氣概。

明宗室福王由崧在南京稱帝,改元弘光,任命炎武為兵部司務,炎武到過南京。福王被俘,唐王聿鍵在福建稱監國,改元隆武。魯王以海也在紹興稱監國。唐王遙授炎武為兵部職方司主事,炎武因母喪未葬不能去,不久,唐王也兵敗被殺。魯王流亡沿海一帶。1647年秋天,炎武曾到沿海地方,和抗清力量聯系。地方上有漢奸地主要陷害他,炎武不得已偽裝成商人,奔走江、浙各地,前後五年。《流轉》詩中說:“稍稍去鬢毛,改容作商賈。卻念五年來,守此良辛苦。畏途窮水陸,仇讎在門戶。故鄉不可宿,飄然去其宇。”便是這幾年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