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民族英雄於謙(第4/5頁)

從景泰元年到景泰七年(公元1450—1456),於謙在兵部尚書任上,所提的意見,明景帝沒有不同意的。朝廷用人,也一定先征求於謙意見,於謙不避嫌怨,有意見便說,由此,有些做不了大官的人,都恨於謙,有些大官作用比不上於謙的,也恨於謙,特別是徐珵,他一心想做大官,拜托於謙的門客,想做國子祭酒(大學校長),於謙對景帝說了,景帝說,這人倡議逃亡,心術不正,怎能當這官,敗壞學生風氣。徐理不知於謙已經推薦,反而以為是於謙阻撓,仇恨越發深了,改名有貞,等候機會報復。大將石亨原先因為打了敗仗削職,於謙保薦領軍抗敵立了功,封侯世襲。他嫌於謙約束過嚴,很不樂意。保衛北京之戰,於謙是主帥,功勞最大,結果石亨倒封了侯爵,心裏過意不去,寫信給景帝,保薦於謙的兒子做官。於謙說國家多事,做臣子的照道理講不該顧私恩。石亨是大將,沒有舉薦一個好人,一個行伍有功的,卻單單舉薦我的兒子,這講得過去嗎?而且我對軍功,主張防止僥幸,決不敢以兒子冒功。石亨巴結不上,反而碰了一鼻子灰,越發生氣。都督張軏打仗失敗,為於謙所劾。太監曹吉祥是王振門下,也深憾於謙。這批人共同對於謙不滿,便暗地裏通聲氣,要搞倒於謙,出一口氣,作升官的打算。

於謙性格剛直,處在那樣一個時代,遇事都有人出來反對,只靠景帝的信任,做了一些事。他在碰到不如意事情的時候,便拍胸嘆氣說:這一腔熱血,竟灑何地?他又看不起那些庸庸碌碌的大臣和勛臣貴戚,語氣間時常流露出來,恨他的人便越發多了。他堅決拒絕講和,雖然明英宗是因為明朝拒和,也先無法利用才被送回來的,心裏卻不免有些不痛快。這樣,在明景帝統治的七年間,在表面上,於謙雖然權力很大,在另一面,卻上上下下都有人對他懷恨,只是不敢公開活動而已。

於謙才力過人,當軍務緊急,頃刻變化的時候,他指揮若定,眼睛看著報告,手頭屈指計算,口授機宜,合於實際,底下的工作人員看著,不由得不衷心佩服。號令嚴明,不管是勛臣宿將,一有錯誤,便報告皇帝行文申責,幾千裏外的守將,一得到於謙指示,無不奉行。思慮周密開闊,當時人沒有能比得上的。憂國忘身,雖然立了大功,保住了北京城,接還了皇帝,卻很謙虛,口不言功。生性樸素儉約,住的地方才蔽風雨,景帝給他一所西華門內的房子,幾次辭謝不許才搬過去。土木之變後,索性住在辦公室裏不回家。晚年害了痰病,景帝派人去看,發現他生活過於儉約,特別叫宮內替他送去菜肴。有人說皇帝寵待於謙太過了,太監興安說,這人日日夜夜為國家操心,不問家庭生活。他要去了,朝廷哪兒能拔得這樣的人!死後抄家,除了皇帝給的東西以外,更沒有別的家財。

景泰八年正月,明景帝害了重病,不能起床。派石亨代他舉行祭天儀式。石亨認為景帝活不長久了,便和徐有貞、曹吉祥、張軌等陰謀打開南宮,迎明英宗復位,史稱奪門之變。明英宗第三次做了皇帝,辦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於謙和大學士(宰相)王文關在牢裏。石亨等誣告於謙、王文謀立外藩(明朝皇帝的本家,封在外地的),法司判處謀逆,應處死刑。審案時,王文據理申辯,於謙笑著說,這是石亨等人的主意,申辯有什麽用。判決書送到明英宗那裏,英宗還覺得有些過意不去,說於謙實在有功。徐有貞說,不然,不殺於謙,奪門這一著就說不出名堂來了。於謙、王文同時被殺,明景帝也被絞死,這一年於謙六十歲,明景帝才三十歲。

於謙死後,家屬被充軍到邊地。大將範廣、貴州巡撫蔣琳也因為是於謙所提拔的牽連被殺。還刻板通告全國,說明於謙的罪狀,這個板子一直到成化三年(公元1467)才因有人提出意見毀掉。

曹吉祥是於謙的死對頭,可是他的部下指揮朵兒卻深感於謙的忠義,到刑場祭奠痛哭,曹吉祥大為生氣,把他打了一頓。第二天,朵兒又去刑場祭奠了。都督同知陳逵冒著危險,收拾於謙的屍首殯葬,過了一年,才歸葬杭州。

廣大人民深深悼念於謙,當時不敢指名,作了一個歌謠:

鷺鷥冰上走,何處覓魚嗛?

魚嗛是於謙的諧音,這個民族英雄的形象是永遠留存在人民的記憶中的。明末抗清民族英雄張煌言有一首詩:

國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 日月雙懸於氏廟,乾坤半壁嶽家祠。

於謙的事跡直接教育了這個有骨氣的好漢,寧死勿屈,保持了民族的正氣。

石亨的黨羽陳汝言代於謙做兵部尚書,不到一年就撤職抄家,有很多金銀財寶,明英宗叫大臣們參觀,並說,於謙在景泰朝極被親信,死後沒有一點家業,陳汝言怎麽會有這麽多!石亨聽了,說不出一句話。過些日子,邊方傳來警報,英宗很發愁,恭順侯吳瑾在旁邊說,要是於謙在的話,不會有這情況。英宗聽了也說不出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