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民族英雄於謙(第3/5頁)

土木敗報傳到北京,北京震動。這時明軍的精銳都已在土木覆沒了,北京空虛,形勢極為危急。翰林院侍講(為皇帝講書的官)徐理是蘇州人,在土木變前,看到局面不好,就打發妻子老小回蘇州去了。敗報傳到後,郕王召集文武百官商量對策,徐珵大聲說,從天文看,從歷數看,天命已去了。只有南遷,才能免禍。這個主意是亡國的主意,當時要照他的意見辦,明朝政府從北京撤退到南方,瓦剌進占北京,黃河以北便會全部淪陷,造成歷史上南北朝和金宋對立的局面。於謙堅決反對說,北京是全國根本,一動便大勢去了,宋朝南渡的覆轍,豈可重蹈。並且說主張南遷的人應該殺頭。大臣胡濙、陳循和太監金英都贊成於謙的主張,郕王也下了堅守的決心,徐珵不敢再說話了,從此恨死了於謙。

明朝政府雖然決定堅守,但是北京剩下的老弱殘兵不滿十萬人,上上下下都膽戰心驚,怕守不住。於謙建議征調各地軍隊到京守衛,分別部署前方要塞軍事,人心才稍稍安定。郕王十分信賴於謙,升他為兵部尚書(國防部長),領導北京的保衛戰。

王振是土木敗軍的禍首,群臣提出要追究責任,王振的黨羽馬順還倚仗王振的威風,當面叱責提出這主張的人,引起了公憤,給事中(官名,管稽察六部和各機關的工作)王竑抓住馬順便打,群臣也跟著打,把馬順打成肉泥,朝班大亂,連守衛的衛士也呼噪起來了。郕王嚇得發抖,站起來要走,於謙趕緊上前拉住,並教郕王宣布馬順有罪應該處死,這才扭轉了亂紛紛的局面。退朝時,於謙穿的衣裳,袖子和下襟都裂開了。吏部尚書(管選用罷免官員的部長)王直看到他,拉住手嘆口氣說,國家只靠著你!像今天的事,一百個王直也辦不了。從此,郕王和朝廷大臣,京城百姓都倚靠於謙,認為他有擔當,可以支撐危局。於謙也毅然決然把國家的事情擔當起來。

英宗被俘,他的兒子還是小孩子,當時形勢,沒有皇帝是不行的。大臣們商量立郕王為皇帝,郕王再三推辭。於謙說,我們是為國家著想,不是為了任何個人。郕王才答應。九月,郕王即位為皇帝,是為明景帝。

於謙建議景帝,瓦剌得勝,一定要長驅南下。一要命令守邊諸將協力防守;二要分道招募民兵;三要制造兵器盔甲;四要派遣諸將分守九門,結營城外;五要遷城關居民入城,免遭敵軍殺掠;六要派軍隊自運通州存有的大量糧食作為軍餉,不要被敵人利用。又保薦一些有能力的文官出任巡撫,軍官用為將帥。景帝一一依從,並命令於謙提督各營軍馬,統率全軍。

也先帶著明英宗,率軍南下,每到一個城池,便說皇帝來了,要守將開門迎接,守將遵從於謙的指示,說我們已經有了皇帝了,拒不接受。也先利用明英宗要挾明朝政府不成功,很喪氣。明朝北部各個城池雖然因此保住了,明英宗卻也因此對於謙懷恨在心。

瓦剌大軍突破紫荊關,直入包圍北京。都督石亨主張收兵入城,堅壁拒守。於謙反對,認為怎麽可以向敵人示弱,使敵人越發輕視呢。下令諸將統兵二十二萬分別在九門外拒守,親自率領石亨和副總兵範廣、武興列陣德勝門外,和也先決戰。通告全軍,將不顧軍,先退者斬其將,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將士知道只有決戰才有生路,都奮勇爭先。由於於謙保衛北京的主張是和北京人民的利益一致的,獲得了廣大人民的支持。也先原來認為北京不戰可下,一見明軍嚴陣以待,便泄氣了,派人提出要大臣出迎明英宗,要索金帛,和於謙等大臣出來商議等條款,都被拒絕,越發氣沮。進攻德勝門,明軍火器齊發,也先弟中炮死。轉攻西直門,又被擊退。進攻彰義門,當地的老百姓配合守軍,爬上房頂呐喊,投擲磚石,又被擊退。相持了五天,敵軍始終沒有占到便宜,聽說各路援軍就要到達,怕歸路被截斷,只好解圍退兵,北京的保衛戰就此勝利結束。景帝以於謙功大,加官為少保(從一品),總督軍務。

景泰元年(公元1450)大同守將報告也先派人來講和,於謙嚴令申斥守將,從此邊將都堅決主戰,沒有一個人敢倡議講和的。

也先看到明朝有了新皇帝,不承認明英宗,便在蒙古重立英宗為皇帝,來和明朝對抗,結果明朝政府置之不理,這個法寶也不靈了。俘虜到皇帝,不但沒有用處,還得供養,成了累贅,便另出花招,派使臣聲明願意送還皇帝,制造明朝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明朝大臣都主張派使迎接,景帝很不高興,說我本來不願做皇帝,是你們要我當的。於謙說,皇位已定,不可再變。也先既然提出送回皇帝,理當迎接,萬一有詐,道理在我們這面。景帝一聽說皇位不再更動,忙說依你依你。派大臣接回英宗,一到北京,就把這個皇帝關在南宮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