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明治維新,日本崛起(第5/9頁)

這就是廢藩置縣。廢藩置縣的政策對日本的影響是巨大的。前面已經講過,之前的日本雖然被稱作一個國家,但實際和我國西周時期的諸侯分封差不多。作為國家的權力中心的幕府並不是直接統治這個國家的,它下面還有大大小小200多個藩,各藩各有各的政策,各收各的稅,也就相當於200多個大大小小的諸侯國。而廢藩置縣結束了這種諸侯分封,統一行政,統一收稅,建立了一個真正統一的近代化國家。所有的日本人,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才有了“國家”的概念。

此時,大家一定會想到我國歷史上取代諸侯分封的郡縣制,而睦仁和伊藤博文類似我國歷史上的兩個人——嬴政和李斯。正是這個效果。

在解決了諸侯地主之後,接下來要解決的就是地主的打手——武士。

對武士的最後清洗

這是一件極為棘手的事,因為武士在倒幕運動中貢獻是最大的,他們大都是沒有讀過幾年書的武夫,唯一認識的就是一個字——刀。大爺就是用刀來解決問題的,之前聽說要推翻幕府,拖著刀就上了,舍生忘死,浴血奮戰,現在聽說要廢除,能不急嗎?

但是站在國家的角度,這一批人必須廢除。

因為除了沒事磨磨刀以外,武士這個階層是不勞動的,以前是各藩拿錢養著他們,現在藩沒有了,他們就向國家要錢,而國家是出不起這個錢的(窮)。

更重要的是,西方列強已經讓睦仁和他的團隊明白,這不再是一個拿刀砍人的時代,而是依靠鐵槍大炮的時代。武士階層不管為國家的統一建立過多少功勛,也不管他們的過去有多麽輝煌,站在統治者的立場,他們已經沒什麽用了。

但是廢除武士階層要冒更大的風險,一旦逼急了他們,手中的刀又是起義的武器。於是明治政府采取了一個逐步清算的方法。先是頒布了征兵令,規定凡是20歲以上身體健康的男子必須義務服兵役,也就是說所有的年輕男人都變成了國家新的“武士”,原來的武士就沒有了特殊性,既然不特殊,國家就再沒必要出錢養著他們,而且還必須和其他人一樣要交稅。

這個命令並沒有激起多大的波瀾,引發動亂的是下一個命令——廢刀令。

所謂廢刀令,就是規定武士不能隨便帶刀上街。我們知道,武士是刀不離身的,白天扛著它走路,晚上抱著它睡覺。很顯然這是一個徹底摧毀武士階層的命令。你說之前讓我們失業交稅也就忍了,這個精神上的打擊誰也受不了啊。

但睦仁的態度很堅決:今後能動刀子的,只有國家!而且要對外動刀子!個人不能動,每天扛著一把刀,嚇唬誰呢。

擔心的事終於發生。1874年,一個著名的人物西鄉隆盛回到了他的家鄉鹿兒島縣,武士們都簇擁到他身邊,要求他為武士說說話。提到西鄉隆盛大家一定很熟悉他那首被青年毛澤東同志引用過的詩:

男兒立志出鄉關,

學不成名死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

人生無處不青山。

這首詩最原始版本的作者是西鄉隆盛的戰友月性和尚,西鄉隆盛略作了修改。所謂戰友,就是一起參加了倒幕派對幕府的作戰行動,西鄉隆盛就是其中的領軍人物,為推翻幕府和建立明治政府立下了赫赫戰功,連東京都是他為政府奪取下來的。而西鄉隆盛本人出生於下級武士家庭,是當時全日本武士的精神偶像。

三年後(1877年)西鄉隆盛最終舉起了反抗政府的大旗。最後,政府軍艱難戰勝,西鄉隆盛被割下首級,這次戰爭也是日本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內戰(雙方各戰死6000人),史稱西南戰爭。

武士的問題解決了,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因素被排除。自此,日本已經完成了從形式到實質的統一,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已經建立。而睦仁的權勢也大大增強了,因為他成了國家新的武士——義務兵的效忠對象。

接下來,就是完成集權的第二步:培育新勢力,進行政治和經濟體制的變革。

一筆劃算的買賣:明治維新

從有歷史資料記載開始,日本一直是這個世界上最善於學習的民族,他們的思想、制度和生活方式都是從國外學習過來的,頂多有個結合自身環境,消化吸收後的再加工。在漫長的農業文明裏,中華帝國一直是日本學習和模仿的對象。但越來越多的日本人認為,必須改變學習對象,向有鐵槍大炮的西方人學習。

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日本著名學者福澤諭吉,如今一萬日元上印著的頭像,就是此人。福澤諭吉拋出了著名的“脫亞入歐論”。睦仁派出了一茬一茬的代表團去歐美取經,學習政治、軍隊、社會制度,在這些代表團取經回來後,日本成了一個奇怪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