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明治維新,日本崛起(第6/9頁)

這個奇怪的國家實行了君主立憲,有內閣,有議會,開放了黨禁和報禁,實行多黨制,人們基本可以自由地批評政府,有全民共守的憲法,這些都是同西方君主立憲制的國家沒有區別。而最重要的區別是這一條:天皇的權力。

按照日本憲法規定,天皇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而且也沒有什麽制約。跟西方立憲體中“君權民授”不同,它的本質是“民權君授”,也就是說西方的國王或者總統的權力是民眾通過議會授予並制約,而睦仁是將天皇的很大一部分權力下放給了普通民眾。這樣的體制,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開明的專制”。

與此同時,日本雖然高調宣揚“脫亞入歐”,但也並沒有完全西化。比如他們穿上了西服,但和服仍然受到歡迎,正式場合是握手禮,日常場合是鞠躬禮。更重要的是,盡管廢除了武士,但也保留了日本傳統文化的核心——武士道精神。這種保留將對後來的日本產生很大的影響。

好吧,對於睦仁來說,這並沒有損失。雖然分了一部分權出去,但他的權力原本就是被幕府占有的,還不給飽飯吃,現在過上好日子了,真的沒必要死捂著權力的袋子。將原來的封建君權改為君主立憲,普通國民對政治的參與度更高,大家切身感受到,所謂政治,就是大多數人的共同利益,而政府就是這個共同利益的代言人。為了自己的利益,每個人都會提建議和出力氣,當政府做得好時,會真心支持,但政府出現差錯時,會積極監督,當政府遇到困難時,也會砸鍋賣鐵變賣首飾家產支持政府。總之一句話,它成功地將政府的利益和民眾的利益捆綁在了一起。

日本人由此更加強化了“國家”的概念,雖然國土面積只有巴掌大,又窮得吃不上肉,但“大日本帝國”的觀念開始逐漸深入每一個人的內心。這就是利益捆綁帶來的好處,當一個政府真的代表了大部分人的根本利益時,不用什麽“忠君愛國”的宣傳,大家也會盡全力支持它。

而通過開放輿論監督,讓一向喜歡罵罵政府的知識分子享受點自由,可以隨便罵罵政府和其他人,也可以隨便被其他人罵罵,在這樣長盛不衰的罵戰中,他們磨礪了自己,提高了罵的水平和其他水平,然後整個社會的思想理論水平也提高了。

總之,這是一種既可以維護政權利益又可以換來全民效忠的方法;適應近代社會的時代潮流,在體制和精神層面解放了這個國家;更是一種讓大家安心去勤勞致富,然後自己多收稅的方法。這實在是一筆很劃算的買賣。

這就是“明治維新”的核心內容。通過政治體制改革,它給日本社會和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多的正能量,但它在本質上,我認為還是加強了睦仁的集權。而在政治體制改革之外,通過另外的一項工作,睦仁的權力不僅得到進一步增加,也讓日本這個奇怪的國家變得更加奇怪,那就是——軍隊改革。

戰爭機器開啟!

前面我們提到,在廢除武士階層時,日本頒布了征兵令,實施全民皆兵的義務兵役制,這使得日本的兵力大為增強,但這並非奇怪之處,奇怪的是這支軍隊的管理。

經過多次兵制改革,日本軍隊中征兵、養兵等屬於行政的部分(軍政)歸政府管,而派兵、調兵、作戰等屬於命令的部分(軍令)歸另外一個機構——參謀本部管。所謂參謀本部,也就是總參謀部,古代的參謀就是那些搖搖鵝毛扇子的人,負責給大將提建議,具體該怎麽打,還得將領拿主意。但在日本,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部門,它是獨立於政府的。

也就是說,政府只管招兵和養兵,至於這些兵要幹什麽,準備如何幹,一概無權過問。在軍隊裏,指揮士兵的是軍官,而指揮軍官的,就是參謀。參謀歸上一級參謀管,上一級參謀又歸再上一級參謀管,直到最後的參謀本部。

那麽,參謀本部又歸誰管?大家猜對了,它就歸天皇管——也就是睦仁大哥。

有人要說,這也沒什麽奇怪嘛,實際上就是睦仁通過參謀集團來控制軍隊,這跟我國宋朝的皇帝通過文臣駕馭武將差不多。問題出在這些參謀,他們並不是什麽文臣,而是一群特殊的軍人。

參謀們是從小開始培養的,一批孩子還吃著奶就被送到幼年軍校,然後一直讀到相當於大學的士官學校。在這些學校裏,所有的教育都是圍繞如何作戰展開,而作戰的核心只有兩個字——進攻。

舉個例子。在考試的時候,老師冷不丁拋出一個問題:“前方發現敵軍!”如果你下意識地問一句:“有多少人?”那麽你完了,標準答案是:“進攻,包抄消滅敵人!”如果老師再來一句“敵眾我寡,有利防守”,你要是真的來一句“防守”也完蛋了,標準答案是:“想辦法包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