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明治維新,日本崛起(第4/9頁)

而當睦仁回到處理政事的大殿,從夢想中驚醒過來,面對這個貧窮破落的國家,這個民族骨子裏的不安和自卑又湧上他的心頭。

日本還是一如既往的窮,四周都是茫茫大海,“日本沉沒”的傳說就像一個永遠揮之不去的噩夢,深深地植根在骨子裏。

皇國乃絕海之一大孤島啊,土地貧狹,物產稀缺,當人口過剩、資源用竭的那一天,活下去的希望難道就是去跟鯊魚搶吃的?

東京灣的大海邊,睦仁時常走出皇宮,朝海面遠眺。我們不能認為他是在看風景,他是在排遣沉重的心情。

我只有去繼續豐臣秀吉的事業,讓那美麗富饒的中華大陸成為日本的領地,我才能得到日本臣民的真正擁護,也得到真正屬於我的權力!

我要去實現那個遙遠的“大陸政策”!

我要開拓萬裏波濤,宣國威於四方!

出征吧!我們窮,但我們可以去對岸的清國那裏搶過來!

1868年9月,睦仁正式舉行登基大典。禮儀過後,睦仁登上屬於他的高台禦座,他環視四周,拿出一本書——《易經》,翻到其中的一頁,他高聲而念:

“聖人南面聽天下,向明而治!”

睦仁史稱明治天皇。

集權!伊藤博文的建議

禦前會議上,睦仁將他的心願告訴眾位大臣,大臣們驚奇地聽著這位16歲少年的夢想,睦仁說完,大殿裏先是一陣出奇的安靜。然後,所有人反應過來了,他們激動萬分地表示:陛下,實現“大陸政策”,這也正是臣等多年的夢想啊!

大家激動之時,有一個人站出來了,他告訴睦仁:陛下,您剛剛登基,還急不得,我們必須先做好另外一件事情。

他叫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出生在倒幕的西南四藩之一——長州藩。年輕時的伊藤博文雖然是個看上去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但為了“尊王攘夷”,他成立了一支暗殺隊,帶領一幫人,表面上成天在街上晃蕩,實際是尋找機會對洋公使下刀子,在暗殺不成之後,就去公使館放火。

伊藤博文的熱血感動了長州藩的藩主,又擔心他這樣鬧下去會闖出更大的禍端,就幹脆出錢送他去英國學習深造。

正當伊藤博文在倫敦啃著英語書時,英國軍艦和長州藩又發生了沖突,雙方要打起來。聽到這個消息,伊藤博文趕忙丟下課本,趕回長州藩。

大家以為他是來參加戰鬥的,不過伊藤博文的表現讓人們大吃一驚:他是來幫英國人說話的。伊藤博文力勸藩主不要跟英國人戰鬥,先做出讓步。他的理由是:洋人很強大,以我們藩現在的實力,是打不過他們的,長州藩只有先向洋人做出部分妥協,保存和發展實力,在倒幕運動成功,日本真正統一和強大之後,再跟洋鬼子計較不遲。

伊藤博文告訴他們,以自己對外面世界的了解,現在與外國人作戰,必輸!

而曾經跟伊藤博文一同滅洋的“戰友”對此無法接受,他們懷疑伊藤博文已經變成了“英國奸細”,喝了點洋墨水就站在洋鬼子一邊。於是,“戰友”們又成立了暗殺隊,只不過這次的暗殺對象變成了“伊藤奸細”,好在有藩主的暗中保護,伊藤博文才逃過暗殺。

然後,長州藩的戰鬥打響了,英法美荷四國聯軍的大炮將馬關炸成爛港,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大家才認識到伊藤博文說的是對的。長州藩轉而開始從“滅洋”到“學洋”,從“攘夷”到“師夷”,對外開放,自立自強,最後聯合西南地區其他三個藩成功倒幕,扶植睦仁登台。

這就是知識分子伊藤博文在明治政府成立之前的重要經歷。明治政府成立後,伊藤博文成為了政府裏重要的智囊,一路升官。這個人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靈活,注重實際利益,他沒有一個被很多條框禁錮住的頭腦,不會一頭鉆進某個死胡同裏就出不來。不背包袱,放得下身段,能很快接受現實讓他接受的東西。他的表面上是文人,骨子裏卻是武士,不僅能拿毛筆,還能握戰刀,不僅可以讀書,還能打架——這與一頭紮進八股文、渾身散發出“婦人之態”的清國讀書人是不同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伊藤博文也是一個可怕的人。不怕只會打架的流氓,就怕除了會打架還有文化的流氓——這話是有道理的。

伊藤博文告訴睦仁,侵外必先安內,陛下現在對於您最重要的是清理好後院,外侵之前必須做好一件事情——集權。

集權分兩步走,第一步是清除舊勢力。既然幕府已經倒了,按照兔死狗烹、過河拆橋、打江山人不能坐江山的原則,藩主和武士這兩個階層就逃不過被清洗的命運。睦仁需要下一道命令,命令各藩藩主必須交出他們的土地和軍隊,並且在行政機構上不再保留藩,全日本的行政區劃重新分為三府72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