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東南互保”:大臣的算計

“東南互保”出台背後的隱情

自從北京的局勢惡化之後,從5月份開始,東南地區的漢人總督們就在做應急準備。劉坤一、張之洞紛紛上折子,請求慈禧立即“剿匪”,格殺勿論,否則一旦造成局勢無法收拾,與洋人開戰,朝廷將大禍臨頭。

總督們的意思是,既然和洋人的仗是打不贏的,那麽就不能打,必須想盡一切辦法避戰。而他們不知道的是:這正是慈禧核心的指導思想啊,避戰,她老人家一直在避;“剿匪”,她一直在剿,只不過,這些都要為權力安全服務的。

6月15日,劉坤一和張之洞二人再次聯名上奏,這一次他們是豁出去了,強烈警告朝廷:如果再不速速“剿匪”,禍在眉睫!

在這次警告之後,劉、張二人開始為自己也為東南區打算:既然朝廷無法避戰,那麽東南區只好避禍。

這時候,有一個人發電報給他們,他是——盛宣懷。

太常寺少卿盛宣懷雖然在官場上的職務不算很高,但他卻是李鴻章的絕對心腹,替李鴻章掌管北洋產業(電報、鐵路、礦山等),著名的“紅頂商人”。所謂“紅頂商人”,就是說他們的生意是時局的生意,時局好的時候他們利用時局來賺錢,而時局不好、影響賺錢的時候,他們就會挺身而出,去影響政策和政治,保護能夠賺錢的機會和環境。而對於盛宣懷來說,在李鴻章因簽署《馬關條約》而丟官的風頭過去之後(大約從1899年起),他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運作”李鴻章再次成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在別人看來,盛宣懷是李鴻章集團的利益代言人,他是背靠著李鴻章這棵大樹,才把生意做得那麽大,銀子賺得那麽多。不過只有盛李二人清楚,他們兩人就是唇齒相依、相互扶持的關系。簡單地說吧,如果李鴻章不再是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盛宣懷的生意肯定要受到重大打擊。於是,當李鴻章在仕途上出了問題、丟掉頂戴的時候,為了保護生意和產業,盛宣懷和他的“北洋班底”也必須利用可怕的財富和力量,讓李鴻章官復原職。

在大清,有時候財富就是力量。

直隸總督是必須由慈禧親自任命的,盛宣懷是一個連慈禧的面都沒什麽機會見到的“商人”,如何能夠影響這項人事安排?不過,對於盛宣懷來說,這件事情也很平常,他並不需要去求見慈禧,並不需要等自己的官做到能被慈禧召見後再出手,他只需要去說動慈禧下面的心腹大臣。他也不需要去替李鴻章想什麽新的施政綱領,“掌控北洋”就是他最大的資本,大清的經濟體制既然是“官督商辦、官商結合”的體制,官商官商,商離不開官,官也離不開商,政治可以影響經濟,經濟反過來也能夠影響政治。

商人的嗅覺是最靈敏的,膽子也是最大的,為了達到目的是不擇什麽手段的。盛宣懷是大清電報局的實際控制人,官場上的很多電報其實都是盛宣懷第一個看到,借著這個有利條件,盛宣懷一直觀察著北京的局勢,觀察著整個官場。義和拳進京後,他的機會來了。

6月10日,盛宣懷通過電報在第一時間得知了西摩爾大軍正向北京進發的消息,立即給劉坤一和張之洞發電,要他們上折子力薦“李傅相重回北洋”。

而劉坤一和張之洞雖然極力反對朝廷與洋人開戰,但讓李鴻章“重回北洋”、引起端王集團強烈反彈,這麽敏感的問題他們也是不想摻和的,於是兩個老狐狸把盛宣懷的請求輕輕給放一邊了。

盛宣懷鍥而不舍,轉而給榮祿上書:中堂,洋兵進京,局勢更加危急,看來目前只有讓李鴻章大人回京,讓他重鎮北門,與洋人和談,才能解決問題啊。

榮祿迅速上奏,6月15日慈禧發布上諭:著李鴻章迅速來京,袁世凱(帶兵)迅速來京!這就是榮祿上奏的功勞(同日,榮祿還向慈禧報告有“張翼、杜士蘭約定”,促使慈禧下定決心和談)。

由於電報線已斷,天津局勢緊張,朝廷外發的所有電報必須先用快馬送到袁世凱的山東巡撫衙門,再由袁世凱轉發各地,在廣州的李鴻章接到這道上諭時已經是6月18日。

李鴻章和他的幕僚緊急商量:我是去,還是不去?

很顯然,雖然上諭只要求李鴻章“迅速來京”,並未說明來京原因和目的,不過大家都知道,“李傅相”一出馬,那意味著就是和談,看來慈禧已經做好了和談的準備。李大人此一去,看來必受重用,直隸總督的官位為囊中之物矣。

當然也有另外的擔憂:朝廷現在是端王集團的天下,他們其實早就在防備李鴻章進京與洋人和談,要不然拳民在北京也不會公開喊出“殺一龍二虎十三羊”了,李大人此去,如無政治風險,會不會有生命風險?雖然有盛宣懷的運作、榮祿的上奏,但端王集團權勢沖天,會不會到時候連慈禧都無法保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