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東南互保”:大臣的算計(第2/9頁)

在亂局之中,這些是必須要考慮到的。

考慮良久,李鴻章還是認為機會比較大,於是李鴻章在他的兩廣總督衙門高調地宣布要立即進京(“君父急難,何敢延遲!”),不過此時,又有兩封電報到了。

第一封是李經方(李鴻章之子)發來的,他強烈反對父親進京:父親大人,召您進京是讓您和洋人和談,但此次和談的難度比以往幾次都要大(不僅端王集團還在把控朝廷,洋人此時也絕不會和談),和談不成,您的結果會更壞,所以建議您謹慎行事。

而另外一封電報讓李鴻章徹底打消了進京的念頭:盛宣懷向他報告大沽口炮台已經失陷!前面我們知道,慈禧是6月20日才接到裕祿報告知道炮台失陷的——也就是說,坐鎮廣州的李鴻章竟然比坐鎮北京的慈禧還要早知道大沽口炮台失陷的消息。而對於李鴻章來說,這個消息是對他北上“和談”的沉重打擊:如果洋人攻不下大沽口炮台,還有和談的可能,炮台都已經攻下了,洋人更加不會和談了。

於是李鴻章大人在廣州的說法又變了,這一次他強調了北上的路程不安全,而且廣東人民也對他極力挽留(“津滬路梗,粵民呼籲攀留”),連總督府的大門都沒有出,告訴左右:不要急,等等看!

在整整一個月之後(7月17日),李鴻章最終離開兩廣總督衙門北上,而這時一切都已經萬劫不復。這個故事我們以後再說,我們再來關注一下盛宣懷。

此時的盛宣懷急壞了,他急的倒不是李鴻章復出的希望又一次破滅,他急的是由於裕祿向慈禧報告“洋人尚有續去之兵”,慈禧突然又由“和談”轉向“主戰”。這老人家變得可真快啊,北洋產業中最賺錢的航運、鐵路、電報等都是經受不住戰火的,而且也基本上是離不開洋人的,一旦開戰,將遭受致命打擊。

“和談”看來無望了,只能轉而求其次:把戰事嚴格限定在京津區域,保住東南區不開戰,把損失降到最小。

對於這個異想天開的計劃,盛宣懷是有把握的,兩江總督劉坤一和湖廣總督張之洞不是也有東南區“避禍”的想法麽?盛宣懷坐鎮上海電報局,為兩位總督出主意、做策劃,為他們和洋人牽線搭橋。

盛宣懷的主意是:劉張二人可以先和各國駐上海領事簽署一項協議,雙方承諾一旦將來朝廷和八國開戰,洋人的軍隊不進入兩位總督管轄的地方,而各國僑民和商人的生命財產安全由總督們負責保護——這就是所謂“我保洋人商務,洋人保我領土”,大家“互相保護”。

對於“互保”,英國人最積極,自從1842年簽署《南京條約》以來,他們在長江流域的財產最多,做生意發財的人也最多。而英國人擔心長江流域一旦發生戰亂,很可能導致他們最強大的競爭對手——俄國人趁機南下,染指長江流域,所以他們很積極。

美、日基本上站在英國這一邊。

俄國人很早就有對長江流域趁火打劫的打算,不過,老毛子一貫是極為狡猾的,他們暗中慫恿德國出面,希望能夠破壞“互保”計劃,在長江流域也燒起戰火。

德國人本來也想行動,不料北京發生克林德被殺事件,這給了德國在北方領銜八國聯軍作戰,讓德軍軍官最終出任八國聯軍總司令的絕好機會。而出任八國聯軍總司令,是會給本國帶來巨大利益的。當然,這絕對離不開英國的支持,於是英德互相支持的交易達成了,俄國人的盤算落空。

意大利和奧匈帝國一貫跟隨德國行動,德國人跟英國人交上了朋友,他們也和英國人交上了朋友。俄國只剩下一個不那麽堅定的盟友——法國,孤掌難鳴,於是俄國人不再堅持反對“互保”,八國全部同意。

而“互保”對八國還有一個重大的好處:只要東南區“互保”,就可以騰出手來專心在大清北方進行戰爭,這對攻陷天津、攻進北京極為有利。於是,“互保”的談判是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大清方面和西方國家談判速度最快的一次。

6月20日,正當大家很快就要簽約時,一件意外的事情到來了。

我們知道,這一天,慈禧給各督撫發了一道戰爭動員的緊急諭旨,宣布大清與列強進入戰爭狀態,要求各督撫積極備戰,“通盤籌畫於選將、練兵、籌餉”“接濟京師不使朝廷坐困”“聯絡一氣,共挽危局”。第二天,慈禧在北京向全國發布戰爭總動員令。

這對於劉坤一和張之洞來說就悲劇了,慈禧已經要求開戰,而他們卻在這裏和洋人握手簽約,先不說這已經是“叛國”,自古以來,人臣無外交,挑戰中央權威的大員一般都沒有好下場,抗旨不遵的下場不是砍腦袋就是砍九族腦袋。之前劉坤一和張之洞樂於躲在幕後,讓盛宣懷這個“商人”去跟洋人談判和運作,但與洋人“互保”協議的簽字畫押總要劉坤一和張之洞自己簽的,這是明顯抗旨,怎麽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