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立憲改革的起點:慈禧親自提拔袁世凱(第2/9頁)

我們來認識一下周馥。他當年64歲,也是安徽人,李鴻章的正牌老鄉。自從25歲那年成為李鴻章的幕僚之後,周馥一直是李鴻章的左右手兼心腹,對李家很不錯,可以說與李鴻章名為主仆,實為手足。如果說盛宣懷是李鴻章最信任的經濟上的助手的話,那麽周馥就是李鴻章最信任的政治上的助手,事實上李鴻章一直把周馥看作權力衣缽的繼承人,提前進行了安排。

當李鴻章來京與八國聯軍談判之時,周馥正在四川做官,李鴻章就奏請慈禧把周馥調為直隸副省長(布政使),成為他這個直隸總督的下級,然後去世之前又讓周馥代理自己的直隸總督之位並奏報慈禧。李鴻章雖然沒有明說,但一切已經顯而易見了:周馥是李大人從他的北洋集團中挑出來的接班人,如果在他死後,周馥能夠接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是比較滿意的。

正是為了能夠讓周馥順利接班,李大人生前的安排還不止這些,他還為周馥打擊了一下那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袁世凱。

此時的老袁為山東巡撫,他曾經作為李鴻章的下屬駐紮朝鮮,那時候李鴻章很是欣賞袁世凱,畢竟這家夥辦事能力突出嘛。不過甲午戰爭前,袁世凱這小子從朝鮮一回國,就立即拋棄了當時權勢還如日中天的李鴻章,尋找新的靠山,給京城裏的王爺們送了好幾箱金條。原來在朝鮮多年的袁世凱早已經看出,日本必定會對大清動手,而一旦動手,李鴻章必敗,大清必敗,李大人即使將來不被朝廷拿來當替罪羊,權勢也會一落千丈。而對於老袁這樣深刻了解日本的人來說,他知道日本既可怕又可學,到時候朝廷會“奇缺”軍事人才,所以要早做準備,去尋找李大人之外的晉升門路。果然,甲午戰爭後,通過轉投到李鴻章原來的政敵——清流派李鴻藻、翁同龢門下,老袁最終獲得小站練兵的機會,以德、日模式訓練新軍。李大人對於袁世凱的“背叛”就只有氣不打一處來了,這是他心裏的一根刺,他曾當眾痛斥袁世凱:“袁世凱,爾不知耶?這真是小人!”

當然,從整個事情的過程也可以看出,李鴻章和老袁之間也並沒有什麽深仇大恨,權走茶涼,翻臉比翻書還快也是官場上常見的現象,只不過老袁準確地預判了官場權力走向,相信李大人也是會理解的,只是有些慪氣。果然,在成為小站練兵統領之後,老袁又把原來的翁同龢等人給無情地拋棄了,新投靠在了榮祿的門下。此時的榮祿已經是領班軍機大臣,深得慈禧的信任,正在西安陪在慈禧身邊,一旦李鴻章去世,榮祿自然會支持老袁接班。李鴻章也明白這一點,於是在去世之前,李大人只好請動與他同在京城的北洋集團的老朋友慶親王奕劻出面,奕劻在京城親自表明了他並不支持袁世凱的態度,也算是為李鴻章中意的周馥鋪路了。

等李鴻章一去世,接班人之爭就達到了高潮。按照慣例,李鴻章應該有一份“遺折”的,也就是死前的最後一折,但李鴻章生前並沒有來得及寫這份折子,只是在他去世後的第二天(11月8日),才由心腹幕僚於式枚根據李鴻章生前的意思代為寫好,然後上奏此時正在回京路上的慈禧,關於這份“遺折”,各種說法就冒出來了。

有一種說法是,折子中明確地推薦了老袁接班,並且還有一句很有分量的話:“環顧宇內人才,無有出袁世凱之右者”。可是,我們在這份遺折裏並不能找到這句話,白紙黑字,沒有就是沒有,甚至連袁世凱的名字都沒有提到。那麽,是不是這份遺折還夾著一份機密的附片,這句話就出自附片中,被慈禧“留中不發”,導致我們現在無法在歷史档案中查到這一句話了?

其實,不要說憑著李鴻章生前對周馥的安排他不會推薦老袁,即使真的有這樣一個推薦老袁的附片,慈禧也沒有任何理由和必要留中。李鴻章是11月7日去世的,慈禧當天就接到了電報,並在當天就終止了李鴻章去世前做出的周馥代理直隸總督的安排,正式任命袁世凱為署理(代理)直隸總督,而收到於式枚代筆的遺折是11月8日之後了,在慈禧已經任命老袁的情況下,如果李大人在生前也有推薦老袁的意思,這不正代表君臣一心嗎,慈禧有什麽需要特別將這樣的“附片”保密的呢?另一方面,在於式枚發出這份遺折之前,他也已經在北京看到慈禧對袁世凱的任命,老袁成為接班人已經成為大家都知道的既定事實,如果再寫關於老袁的推薦語,按照官場上的理解,這並不能表明李大人“和朝廷一心”,而是李鴻章北洋集團的後人在借機向袁世凱“獻媚”,讓李鴻章顯得“掉價”,於式枚實在是沒有必要多此一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