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歷史的大手筆(第2/7頁)

遼沈戰役的勝利,進攻方向的選擇,是具有決定意義的一著。

1947年5月20日,毛澤東指出:

你們以八個師南追,希望能於夏秋雨季解決南滿問題,爭取於冬春雨季向熱河、冀東行動一時期,殲滅十三軍、九十二軍等部,發動群眾,擴大軍隊,該地共有人口一千五百萬,為將來奪取長春、北寧兩路,長、沈、平、津四城必不可少之條件。奪取兩路、四城必須準備的條件有三:你們已在北滿建立了強大根據地,解決了第一個條件;現在正向南滿作戰,估計不要很久,即可解決第二個條件,建立強大的南滿根據池;第三步,還要解決冀熱遼地區的根據地問題,⑸。

夏季攻勢剛剛開始,毛澤東就提出“奪取兩路、四城”的戰略構想,打遼沈戰役和平津戰役的主意了。

1948年2月7日,毛澤東說:下一次作戰有兩個方向,一是打撫順、鐵嶺、法庫之敵;二是打阜新、義縣、錦西、興城、綏中、山海關、昌黎、灤縣等池之敵。究竟打何地之敵為好,依情況決定。但你們應準備對付敵軍由東北到華北徹退之形勢,……對我軍戰略利益來說,是以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減為有利⑹。關門打狗。

同年9用7日,又說:為了殲減這些敵人(指錦州、愉關、唐山諸點敵人——筆者),你們現在就應該準備使用主力於該線(指北寧線——筆者),而置長春、藩陽兩敵於不顧,並準備在打錦州時殲滅可能由長、藩援錦之敵。⑺。

此前的幾十封電報中,毛澤東始終注目“錦榆唐”。此刻,則明白無誤地指出:不如置長沈兩敵拎不顧,專顧錦榆唐一頭為宜。⑻。

如列寧所說,戰爭是一種形式繁多、差別萬千、錯綜復雜的事物。人類從事的任何活動,都不像戰爭給偶然性這個不速之客留有那樣廣闊活動的天地。軍事科學不能成為精確的科學,原因就在這裏。

在毛澤東那裏,這門科學夠精確的了。

當國民黨在全國還處於進攻狀態時,毛澤東就從黑土地上最早開始的反攻中,窺見到戰略決戰的訊號,當蔣介石被戰爭的迷彩眩惑得六神無主時,洞若觀火的毛澤東,已經著手為明天的世界制造爆炸性的頭條新聞了。而當這一切成為可能時,他就在早已看準的一個最敏感的地區,迅雷不及掩耳地投住最強大的力量。

範漢傑被俘後說:“這一著非雄才大略之人是作不出來的。錦州好比一條扁擔,一頭挑東北,一頭挑華北,現在是中間折斷了。”⑼站在西柏坡農家小院裏的毛澤東,神了!

“中國出了個毛澤東”在林彪的踱步聲中,可以聽到黑土地歷史的滾滾雷聲。

毛澤東的腳步,翻覆中國、震動世界。

莎土比亞說:“有的人生來就是偉大的,有的人是經過奮鬥達到偉大的,有的人的偉大是硬棒出來的。”

生來就是偉大的毛澤東,是經過常人難以想像的磨難和坎坷,成為令人傾倒的偉大領袖的。

毛澤東的偉大,集中地表現在他對中國歷史和現實的把握和了解,特別是對於中國農民的透徹了解。他懂得農民在中國戰爭中的地位,非常清楚農民渴望甚麽,怨恨甚麽,並懂得怎樣把這種渴望和怨恨轉化為變革世界的行動,他的哲學像大地一樣,深厚,實在,而且是絕對的中國特色,連沒有文化的農民也一聽就懂。這不僅因為他是農民的兒子,更在於他具有傑出的天賦。

如果,內戰結果不是蔣介石跑到台灣,而是毛澤東避難蘇聯,人們一點也不會感到意外。因為蔣介石是那麽強大,一個強大的人變得更強大,本是理所當然的,算不得大英雄和男子漢。令世界目噔口呆的,是這一切恰恰相反。

戰敗的日本不向他繳械投降。“老大哥”斯大林讓他向蔣介石妥協退讓。偌大個世界,毛澤東簡直應該稱孤道寡了。毛澤東不聽邪。他同蔣介石交手,又在朝鮮半島同杜魯門對抗。斯大林怕美國,毛澤東不怕。毛澤東疏淡的眉毛下那雙慧眼,看透了中國,看透了世界,當然也看透了世界頭號強國美國。杜魯門無疑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物,但杜魯門不能為所欲為,他毛澤東能夠。

如果人類評選男子漢(不分性別,而以作為大小論),1949年世界第一號男子漢,非毛澤東莫屬。

古今中外,常有偉人率領一個民族崛起於世界民族之林。“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世界就在震顫中,對東方這個古老的國度和民族刮目相看。

毛澤東“神”的地位,也就同時確立了。

據說,毛澤東在決定是否出兵朝鮮時,一星期沒刮胡子,也不作聲,作聲時常常是發脾氣。

西方的德林軟件公司,對“美國出兵朝鮮,中國狀態將會如何”進行研究。戰爭爆發前8天拿出了成果:中國將出兵韓國。七個字索價500萬美元。美國對華政策研究室一笑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