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歷史的大手筆(第4/7頁)

形勢在黑土地上明擺著:除長春、沈陽、錦州三坨敵人,無仗可打,要打,就是攻堅,就是大仗,就是惡仗,沈陽是重兵據守的“剿總”所在地,不可能先從沈陽開刀,只能在長春和錦州進行選擇。

林彪先要打長春沒咬定牙,後來南下也沒橫下心。

這可有點不大像林彪了。

他被四平那場血戰魘住了。

擴大來的新戰士,於戰鬥上有很大的問題,不能使他們打敗仗,尤其是第一次不能使他們打敗仗,這是對他影響最大,永遠留下怕敗的觀念。所以,要打有把握的仗,最好是叫他們打追擊與必勝的戰鬥。這樣來一次就有了必勝信心。如果沒有把握寧可不讓他們打,這是決定他們部隊一生的。⑾。

1938年林彪講這話時是師長,如今“東北王”也當兩年了。可在攻取堅固設防和重兵把守的大城市這門課題上,他還是個初學乍練的新兵,而且這個新兵第一仗就碰了個硬釘子。這一仗不可能“永遠留下怕敗的觀念”,但在打下錦州前,卻像噩夢一樣魘著他。四平給他的印象太深了。四平給曾經信誓旦旦打了保票的參戰部隊的印象大深了。在黑土地上打過仗的人,有誰會忘記1947年夏天的那座血城呢?

林彪大講攻堅戰,打大據點,“四快一慢”,“四組一隊”,“攻城軍”,“爆炸軍”。他是下了狠心和真功夫的,那成果也是豐厚的,但在這一切還未實踐前,他心中是缺少底數的。唯一的那次實踐就像盞紅燈,在他腦子裏那個不停轉動的車軲轤上,不停地閃著不祥的警號。

毛澤東批評林彪從雙城動身晚了。大軍作戰,確實有個“四快一慢”中的“慢”的需要。更主要的,是林彪還未最後下定決心。

黑土地上的3年內戰中,林彪曾兩次要避免在錦州打大仗。第一次對了,第二次錯了。

古今中外,沒有不講“不打無把握之仗”的將軍,但叫起真章來,在“有把握”與“無把握”之間,就不那麽容易把握了。

“諸葛一生唯謹慎。”林彪也把謹慎做為信條之一。縱觀他一生指揮的戰鬥,除非不得已,他是輕易不違背這個原則的。

林彪首先選擇打長春,是符合他的一貫作風的,具體動作起來,也是嚴格遵循這一原則的。刻意選擇打過四平的1縱和6縱,首先進行試打,探探虛實,以求穩妥。

南下北寧線與奇襲威遠堡門有某些相似之處,都是向敵人意想不到的要害部位突然襲擊。應該說,這是善於運用智謀打巧仗的林彪的拿手好戲。而打巧仗,就不可能四平八穩,就要帶幾分冒險。不敢冒險的將軍是平庸的將軍。而比之“有把握”與“無把握”,在“不打無把握之仗”與“冒險”之間,是更難權衡、抉擇的。林彪的冒險,是在把各種可能和意外,都盡量在腦子裏那個車軲轤上軲轤出來的,再反覆軲轤出“把握”之後,才決定的。

眼下,面對一場更加威武壯麗的史劇,他完全有理由反覆思考,踱步。因為這是國共兩黨的第一次大決戰,他是前線最高指揮官,但他是太謹慎了,把困難考慮得太多了,步子邁得沉重了。

他太專注了,太精細了。太專注了容易鉆牛角尖兒,太精細了會變得婆婆媽媽,於是,對於黑土地上的最後一戰,他就顯得似乎有些小家子氣了。

決戰前的林彪也太痛苦了,為他的“活思想”煩躁、痛苦。

據說,林彪非常喜愛女兒林豆豆。平生唯一一次打女兒,就是在這個時候,把4歲的女兒踢了一腳。

有人說林彪“不打錦州打豆豆”。

這很容易使人想起四平撤退後,他在舒蘭掀了李作鵬等人的桌子。

軍事學術大研討

林彪為難下決心而痛苦,毛澤東為林彪而焦灼。

這段時期,毛澤東給林彪的電報,有的文章說是“幾十份”,有的說是“七十多封”,有人說是“83”封。林彪給毛澤東的電報,數字大體相當。

焦點在於戰役應該首先從哪兒打起?

毛澤東矚目北寧線。

打長春便於集結兵力,便於根據地支援。敵人增緩和突圍,在漫長的600裏範圍內,也便於運動中殲敵。而且,打下長春,可以免除後顧之憂,便於集中兵力南下作戰。可從戰爭全局分析,情形就不盡然了。蔣介石不撤退東北,10萬大軍被困長春是個原因。打掉長春,就會打掉蔣介石的一個包袱,為他打出退向關內的決心,從而保住一個比較完整的戰略集團。這對共產黨的通盤棋局是不利的。

林彪則屬意長春。

4月18日,林彪、羅榮桓、高崗、陳雲、李富春、劉亞樓、譚政致電軍委,在談了攻城打援的決心和部署後,說:

以上是我們的根本意見。其他意見亦曾深入考慮,均認為不甚適宜。我軍和打鐵嶺或撫順本溪或新民,敵均能立即組織三個師以上的兵力守,而集中十個師以上的兵力增援。敵增援距離甚近,又因遼河、太子河的妨礙,我軍攻城打援皆不便。本溪與鐵嶺兩點,如我軍主力向該方向前追時,敵甚至可能暫時撤退,讓我軍撲空;如我軍主力向義縣前進,義縣之敵必然自動撤至錦州;如我軍攻錦州,則所遇敵人比長春強大;如我軍等候敵人打通錦沈遼,則不知要等到何時,且即令敵人出來打通,但我主力一向錦沈線前進時,而敵必自動收縮,使我軍撲空;如我軍向錦州,唐山之線或東或平綏前進時,在敵目前采取放棄次要據點,其中兵力固守大城市的方針下,則必到處撲空,或遇四五個師兵力守備的城市。且大軍進到那些小地區,衣服彈藥軍費皆無法解決。同時,東北戰士入關,經長途跋涉,士氣必降,逃跑必發生,在我主力南下情況,長春之敵必能乘虛撤至沈陽,打通沈錦線。如我軍以很多兵力(如三個縱隊)入關,沿途仍不易求小仗打,遇大的戰鬥(又攻占又打援)則又吃不消。而留在東北的部隊,既不能打仗,又無小仗可打,陷於無用之池。故目前只有打長春的辦法為好。”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