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內戰中的內戰

沈陽。北平。葫蘆島。“美齡號”頻繁起落,“重慶號”往來馳騁。

毛澤東和蔣介石,都想在錦州決一雌雄,住西柏坡的毛澤東,只能用電報做林彪的思想工作。

武裝到翅膀的蔣介石,親自與衛立煌等人面談,還未開打,國民黨自己已經亂套了。

蔣介石的難唱曲

蔣介石先要撤退東北——這正是毛澤東所擔心的。

後來又要東西對進,決戰錦州——這正是林彪所憂慮的。

蔣介石並不白給。

孫子說:“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得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禦者勝。”

蔣介石丟掉東北,白白斷送了一個精銳的戰略兵團,正好犯了這五條。其中最關鍵的是上下異心,將不用命。

各吹各的調

從1948年2月起,蔣介石或派人與衛立煌商討,或親自召見衛立煌,反反復復就是一個主題:將沈陽主力撤至錦州。

蔣介石看得明白。

他要連這點也看不出來,後來大概不會把台灣經營成那樣子。

打了兩年,“攻”打成“守”。而且只能依靠戰略城市重點防禦,戰略上的防線各個孤立。孤懸在黑土地上的一坨,更是岌岌可危。運輸困難,大量增援已不可能。不能增兵,只有撤兵,保住一個戰略兵團,還能縮短和加強防線。否則,只有白扔在那片讓他丟盡臉面的遙遠的黑土地上了。

從衛立煌到兵團司令和軍長,都不同意一一這倒挺像林彪那個“均”字。

衛立煌說,共軍占領了錦沈間的要隘溝幫子,河流解凍,道路翻漿,重武器和部隊無法通過,出沈陽會被吃掉。蔣介石說,不撤,補給沒法解決。衛立煌說,可以找美國顧問團幫忙。蔣介石說:“只要你對於部隊補給有辦法,也可照你的意見暫不撤往錦州。”(31)。

“東北新立屯與溝幫子各要點相繼失陷,共匪緊逼錦州,沈陽更形孤立,國軍若不積極出擊,作破釜沉舟之決心,則沈陽二十萬之官兵皆成甕中之鱉。(32)”

蔣介石如此好說話,是忘掉了2月2日所記《一周反省錄》中的這段話嗎?

主力撤到錦州,等於放棄東北。這將在劇烈動蕩的國民黨內部引起什麽反響?又該怎樣面對國際視聽?當年丟失東三省,國內外人聲鼎沸,如今再丟一次,“總統”和“委員長”面子往哪兒擱?

“接收”變成“撤退”,心頭不是味兒沒說的了。可長痛不如短痛,自己拉下面子總比被人打掉面子好。蔣介石看起來明白,說起來也能“破釜沉舟”,做起來就礙起面子了。

遼沈戰役把“撤退”打成“決戰”。

是退是戰,蔣介石都是認定錦州這扇大門是絕不能被打開的。

9月30日,蔣介石飛到北平,與傅作義商討,決定抽調62軍、92軍(後來只去個21師)和獨立95師,海運葫蘆島,由17兵團司令侯鏡如指揮,向錦州攻擊。

10月2日,又飛抵沈陽,組織西進。

衛立煌等人仍是一個“均”字。

衛立煌力主守沈陽。他認為,出遼西背遼河、新開河和饒陽河三條大水作戰,共軍戰術一貫是圍城打援,太危險。錦州之圍應由關內解決,與錦州部隊會合後,出大淩河向大虎山攻擊前進時,沈陽主力才能出遼西。“沈陽只有一套本錢,合則能守能攻,分則攻守兩不成。”(33)“不能單獨出遼西,這是真理!”(34)直到西進兵團行將覆滅了,他還堅持這個“真理”,要廖耀湘退守沈陽。

廖耀湘先贊同守沈陽,後來見不出沈陽不行了,就主張出營口。

在沈陽高級軍官會議上,蔣介石說:

形勢的發展,實在出乎吾人所料。錦州是東北我軍的咽喉,勢在必保,我此次來沈,是來救你們出去的,過去你們要找共匪主力找不到,現在已其中在遼西走廊,正是你們為黨國立功的好機會,只要大家以革命精神下定決心,堅決服從命令,我想一定可以成功。今日惟有死中求生,如此戰失敗,則與各位再無相見之期矣!以住的失敗,就在於不聽我的話喲!……我已經60多歲了,死了沒什麽,可你們還年輕,再不聽我的話,一個個都讓共產黨把你們抓了去!(35)

敞為中國現代史上最大的悲劇人物之一,能說出這番實在話,只有蔣介石了。

蔣介石在黑土地上的知音,是熱點中的熱點的範漢傑。

10月2日,蔣介石問範漢傑,是否應將錦州守軍撤到錦西。範漢傑“認為如能以錦州守軍吸引解放軍主力,而從沈陽和關內抽調兩個有力兵團,在錦州地區與解放軍作一次決戰是一個好機會”。(36)結果,他連逃跑的機會都沒了。

林彪的東北野戰軍突然出現在北寧線上時,陳毅的華東野戰軍已經發起濟南戰役。蔣介石顧不得東北,專務濟南。濟南丟了,才奔東北。東北忙活丟了,又去忙活淮海。淮海敗了,又奔平津。丟一塊放下一塊心,最後把自己放逐到台灣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