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歷史的大手筆(第3/7頁)

美國以幾百億美元和數十萬軍人的代價,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是因為它不了解毛澤東的性格,德林軟件公司的成功,是他吃透了毛澤東這個男子漢性格中最本質的東西。

可毛澤東訪蘇時,卻被斯大林晾在走廊裏,等了幾小時後才被接見。

(有志於為毛澤東立傳者,千萬不可忽略這個細節。)。

毛澤東在同蔣介石和蔣介石背後的美國交手時,已經同斯大林不動聲色地較量過了。毛澤東大獲全勝。大獲全勝的毛澤東,此刻即便氣炸肺,也只能像小學生渴見導師那樣等著,忍著。他的國家亟需老大哥援助。倘若此刻可以拂袖而去,決定出兵朝鮮時,也就用不著一個星期不刮胡子了。

每個有志於民族騰飛的炎黃子孫,都不能不對中華民族近百年來的歷史刻骨銘心。其中最痛苦不堪的,應該說是毛澤東了。幾千年的大國,人口和國土的大國,只能任列強宰割,淩辱。毛澤東的天才賦予他一展宏圖的偉力,卻又為國力所束縛。天才與生俱來的並不都是成功和幸福,巨大的天才那痛苦也是巨大的。

毛澤東為一個民族立下了雄心壯志,並以他巨大的天才和魅力,喚聚起一個民族巨大的熱情和獻身精神。

在他做著看來根本做不到的事情時,他成功了,在他做著看來似乎能夠做到的事情時,他失敗。在一場劫難結束不久,他又讓全世界大吃一驚:發動了“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

從共和國的國家主席,到功勛卓著的老帥,一個個竟那樣輕易地從政治舞台消逝,直到從肉體消逝。在對應的另一端,林彪則像玩兒似的,由人而神而鬼。

這一切,都與毛澤東有甚麽關系?

在中國,在世界,毛澤東都不想接受“老二”的地位。可在一個民族的失聲慟哭中,他給世界留下一個甚麽樣的中國呢?

勝利和失敗都是可怕的。巨大的勝利和失敗尤其可怕。

紳士風度的英國人不講良心。第二次世界大戰烽煙剛息,就卸磨殺驢,把曾經拯救了一個民族的戰時英雄丘吉爾哄出唐寧街,代之以寫了本《幸運時刻的人》的艾德禮。

那位法國人引為自豪的戰時民族英雄戴高樂將軍,也是同樣下場,任何人都屬於特定的時間、地點、環境。一個傑出的經濟學家,戰時當個士兵可能完全不夠格。領袖也是一樣,各自屬於各自的空間和時間,領袖和國家不能互換,和時代也不能互換。造就戰時偉大領袖必具的才智和品格,在和平時期並不一定是人民所需要的。

無論中國人懂不懂得這個道理,禮義之邦的子民也決不會做出這種傷天害理的事情。即便再來一次“文化大革命”,人們也可能同樣為曾經是巨人的毛澤東慟哭失聲。

被割斷了喉管的張志新那張千古悲憤的臉,在向歷史訴說著甚麽?

再偉大的天才,也不能脫離其民族的歷史而存在。

英國人信上帝,中國人信神。

神是歷史的產物。

因而,神是悲劇人物。

林彪的“活思想”

丟了延安的毛澤東,在“流浪”途中,在臨時首都西柏坡,和黑土地上的林彪電報往來,縱橫遼沈大決戰。

電報談兵,也算中國共產黨人一絕。

遼沈戰役,用槍炮打了53天,用電報打了近半年。

林彪被魘住了

林彪在雙城的青磚地上踱步,一顆心就像個鐘擺,一會兒擺向長春,一會兒擺向錦州。

在“長春”和“錦州”上面,疊印看血紅的“四平”。

如果錦州打成四平,黑土地上的共產黨主力,就可能被國民黨包了“餃子”。

1948年9月7日,“林羅劉譚”給毛澤東的電報”中說:

實際上還在去年就開始了大軍進入冀熱遼地區作戰的戰場準備工作。去年七月,子莘同志來哈爾濱時,東北局就提出了準備戰場的各樣具體問題,隨後高崗同志的親自到熱河和冀東,以及今年克誠同志去熱河工作,都是為了同時加強這一準備工作,此外,在去年冬天就開始了恢復鄭家屯至通遼的鐵路,以及重新修築通遼到彰武的鐵路,只是由於今年東北是五十年來所未有的大雨,致使通遼到阜新的鐵路直到最近才完成。

1947年12月4日,林彪說:

明年作戰,將主要依托冀熱遼根據地,因此,該處的一切工作,尤其是群眾工作,將有重大意義。⑽。

在南下北寧線這個問題上,應該說,毛澤東和林彪是英雄所見略同,憑林彪的才智,即便沒看清這一點,或是沒看透這一行動舉足輕重的意義,毛澤東一點撥,他也不能不明白。

唯其如此,林彪才一反常態地舉棋不定。

冬季攻勢後期,衛立煌在沈陽集結20萬重兵,眼睜睜看看遼陽、鞍山、營口、四平一個個丟掉,硬是咬牙橫心,按兵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