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從救上到勤王戊戌庚子間的朝野政局(第7/22頁)

康有為離開日本後,向英國求助不果,1899年7月,在美洲成立保皇會。8月4日,光緒三十歲壽辰,美洲、南洋各埠華商,紛紛發電至總署祝皇帝萬壽。[50]其間再次提出光緒復政的要求。康有為的《美洲祝聖壽記》稱:

美洲各埠,曰域多利、曰灣高花、曰裊花士眠士打、曰舍路、曰砵倫、曰砵當臣,並燃燈升旗,各以電致於四萬裏外之故國總署,問聖躬安否,祝聖壽萬年,願皇上復政以保中國。語雖不同,而義不出此也,此海外未有之舉也。[51]

這顯然是保皇會統一部署的結果,表明其嘗試通過動員海外民眾施加壓力的辦法來達到保皇復政的目的。此舉引起西太後的注意。總署將各埠來電匯集上聞,“西後因詢本年十月與及甲午年時,外洋華旅亦有如此電詞祝賀否。僉答曰無”[52]。

稍後,新加坡華僑邱菽園、林文慶等人接讀9月4日上諭,“惟朕躬服藥日久,未見大效”,聯絡闔埠華商,於10月12日致電總署,奏請聖安。[53]外報報道:南洋新加坡、吉隆等埠清國紳商,鹹聯名電請皇帝安,“清民歸附皇帝,如赤子之戀慈母,此清國不亡之象也”[54]。

11月12日,為西太後壽辰,南洋各埠華民又一次借賀壽之名,致電總署,指太後耄期已屆,不宜過勞,而皇上聖體大安,應當歸政頤養。[55]一時間各埠華商紛紛繼起發電。據《天南新報》報道:

本坡閩商邱君菽園等首倡電請聖安之舉,京師震動,內外向風,南洋一帶,如吉隆埠、如八打威埠,皆起而抒依歸聖主之誠,電請聖安,並請太後歸政頤養。又香港教士及橫濱商民,亦有電請聖安並歸政之舉。可知人心思主,謳歌訟獄,各有同情。天若祚漢,我皇諒必不長此終古也。茲復接美洲友人來信,述及美洲屬地,凡華人通商之埠,皆有呈請聖安並請西後歸政之電,統計一十三封。

所開列的13埠為:“滿地河、錦錄、灣果華、域多利、二埠、乃公埠、舍路、氣連拿、砵倫、羅省忌列、波布頓、正埠、連拿仔。”此外,“尚有多埠續起者”[56],如越南的海防、河內、南定、秘魯的利馬等地。

12月27日《東京日日報》報道:“支那居留外國之商人,近數月紛紛聯名奏陳於西後,請其歸政於光緒皇帝,共三十余起,已疊紀前報。頃又得北京來信,暹羅居留華人,亦有此舉。”該埠華商陳鬥南、王玨潘、於炯、吳添發等3萬余人聯名奏請太後撤簾,皇上親政,速行新法,以洽群情而救危局。[57]“因月前星嘉坡各華商奏請歸政,太後甚怒,故此次不敢進呈,恐遭譴責。”[58]

國內隨之有了反應。1899年9月15日出版的《知新報》第99冊刊登了《杭州駐防瓜爾佳擬上那拉後書》,提出“和兩宮以圖自存,和兩黨以策自強,和四彝以求自保,而其功則必自殺賊祿始”,並歷數榮祿欺太後的十大罪狀,認為所以能和之道,“則必以復位歸政為第一義”。此文在《國聞報》也刊出,注雲七月廿二日(8月27日)呈剛欽差(毅)代奏。嚴復閱後函告張元濟:

其中詞語最足驚人,兄如未見,亟取觀之。“中外時事,非殺賊某不可”。此所謂某者,不知所指何人,然觀後文所列十款,似是當今首相;蓋非首相,他人無節制南北水陸各軍事也。書言其人強悍無識,敢無[為]不道,包藏禍心,乘間思逞;維新不可不殺,守舊更不可不殺。言語激烈,可謂至矣、盡矣。[59]

其實原文直書榮祿之名,作者應為金梁。

主要面向中國內地讀者的香港《華字報》刊登了以“大清國十八行省等臣民”的名義撰寫的《擬布告各國公請皇上力疾親政文》,呼籲英、俄、德、法、美、日本等國駐華公使,“申明大義,速提勁旅,馳赴燕京,公請敝國皇上力疾親政,以順人心”[60]。《中外日報》《匯報》等刊物連續發表論說,公開要求慈禧歸政,光緒復權,重行新政。[61]當年京畿一帶大旱,祈雨久無靈驗,坊間也傳言是幽囚聖主,且有廢立之心,觸天之怒所致,預言必將有忠直臣僚抗疏請太後撤簾,皇上復政。[62]

英國方面似也有所反響,當月倫敦《國家溫故報》刊登左治安的意見,提出:

我外部衙門可遞一國書與中朝,痛陳中國之危,力請歸政光緒君,復行上年新政之令,並宜通知美、日兩國,同時上此式國書,三國合力如此,西後雖頑,未必敢逃公道,或可不復阻撓新政。皇帝既復其位,自必召還各逋臣,並請外國精明之士為客卿,則不難振起老睡之國。彼之國權不失,我之商利亦不失,自然化卻許多難案。[63]

西太後作出復行新政的姿態,或許只是施放煙幕,朝野內外的反響則顯得多少有些信以為真。其時清廷派劉學詢等人赴日考察商務,暗中交涉訂約、“交康”或“除康”事宜,坊間傳聞,卻是要重新起用康黨。皮錫瑞在日記中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