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平定三鎮(第2/8頁)

不過雖然三川地位如此重要,但從唐朝中期以來,朝廷對於三川的控制卻是若即若離,時斷時續。

從安史之亂開始一直到順宗李誦即位前,將近30年內,三川地區的節度使,無論是嚴武還是崔寧,當政時期都是盤剝百姓,肆行猛政,尤其是崔寧當政的14年間,依仗蜀地險要富庶,窮奢極欲,將三川儼然建成自己的獨立王國。《舊唐書》記載:“蜀川天下奧壤,自(崔寧)置其中,朝廷失其外府十四年。”

這種局面一直到了貞元元年(785年)韋臯擔任節度使依舊如此,他盤剝百姓、厚給士卒,士卒們婚喪嫁娶,他都供給費用,因而三川將士只知道蜀中有韋臯,不知道遠在京城還有個高高在上的皇帝,這些官軍逐漸變成了韋臯的私人軍隊。為了更加牢固地控制西川,韋臯禁止部下入朝做官,不許手下人和朝廷中人來往,西川的割據獨立狀況比之崔寧當政時期有過之而無不及。

很長時間以來,李純對任何割據一方的藩鎮都極為不滿。不過,由於韋臯具有擁立之功,而且李純又是剛剛即位,所以對他采取了容忍的態度。雖然韋臯的去世為李純提供了解決西川問題的機會,但李純依然想將解決西川的問題推遲。可是現在劉辟居然公然以武力試圖兼並三川,完全無視中央權力的存在,無視新皇帝李純的權威。

“如果繼續妥協,朝廷還有什麽法度可言,天下藩鎮豈不是都要效仿西川!”

這是李純得知劉辟進攻梓州後,心中冒出的唯一想法。

基於上述考慮,李純決定以武力解決西川的問題。當然,在此之前,李純沒有任何軍事經驗,萬一討伐失敗,不僅三川會徹底丟失,而且他作為皇帝的聲譽也會從剛一即位就一敗塗地。為此,他還是十分慎重地將討伐西川的事宜交付大臣們討論。

討平西川

事實上,當時朝臣十分明白李純召集他們這些人商議的目的,不是不討伐而是怎樣討伐的問題,所以以宰相杜黃裳為首的朝臣們堅決擁護李純出兵。

“劉辟不過一介書生,臣建議讓有勇有謀的神策軍使高崇文出任統帥,取消監軍,朝廷一定會打敗劉辟。”杜黃裳跪地說道。

對於杜黃裳的見解,李純深表贊同,也就是從此時開始,“以法度裁制藩鎮”就作為李純解決藩鎮問題的一個指導性思想而貫穿於元和年間的始終。

由於得到了杜黃裳等一批大臣的堅決支持,李純對西川用兵的決心已定。於是在元和元年(806年)正月二十三日,李純正式發布《討劉辟制》,開始征討西川。

在征討西川的軍隊安排上,李純除了命令劍南東川節度使李康和山南西道節度使嚴礪互為掎角、相互接應外,還聽從了杜黃裳建議,派高崇文率領五千人馬向西川進軍,同時派神策京西行營兵馬使李元奕領兵兩千協同出戰。

李純決定出兵討伐西川,朝廷中功臣宿將有很多,按資歷是輪不到高崇文掛帥的。李純聽從宰相杜黃裳的意見,不拘一格起用他,在朝廷內著實掀起了一陣波瀾。

高崇文是幽州人,身在平盧從軍,李適在位時跟隨神策軍偏將韓全義駐守長武城(今陜西長武西北),治軍頗有聲望。貞元五年(789年),在佛堂原與吐蕃的交戰中,率領三千人馬擊敗數倍於己的吐蕃大軍,貞元十四年(798年)晉升長武軍使。

可以說高崇文是一位邊將,在他的心中隨時做好了為帝國出征的準備,這一次他帶著李純的詔令,目標指向西川。在高崇文看來,這是皇帝陛下給予自己擡升資歷的絕好機會。

高崇文受命以後,立即從長武領兵南下,從郿縣(今陜西郿縣)經斜谷穿過秦嶺進入興元(今陜西漢中),與山南西道節度使嚴礪和神策京西行營兵馬使李元奕會合。

三路人馬兵會興元,前方即將進入蜀地。擺在高崇文面前的有三條入川之路,最正面一條路為劍閣道,那裏有劉辟的重兵把守,劍門關歷來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采取正面強攻顯然不是上策;西面一條路為陰平道,經龍州(今四川平武)、昌明(今四川江油),繞出劍閣關,可以直奔成都。不過,這條道路山高路遠險隘不斷,當年鄧艾偷渡陰平,差點在那裏全軍覆沒,所以這條路高崇文也不加考慮。

那麽,剩下的第三條路就是從劍閣關的東南方閬中(今四川閬中)進入蜀中。由這條路入川,既可避開上述兩條路的艱難險阻,又可以直達劍南東川的梓州(今四川三台),可以盡快解除劉辟對東川節度使李康的圍困,所以這條路是最佳選擇。

高崇文決定從閬中入川,首先解救被困的梓州。可是當他剛剛上路時,就得到了梓州陷落,李康被俘的消息。為此高崇文晝夜馬不停蹄從閬中入川,進入劍州境內。同時嚴礪為了牽制敵軍領兵攻打劍州,斬殺了劉辟的劍州刺史文德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