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征討淮西(第4/16頁)

所以針對上述種種情況,韓愈尖刻地指出了李純尤其不要受諸多方面的影響,並且對於下一步的戰事,也提出了六方面的具體建議:

一、改變軍隊組成方式。韓愈認為有必要進行改變。因為現在諸道發往前線的軍隊,一般由兩三千人組成,勢力單薄又對敵軍不甚了解,因而往往會產生怯敵心理,難以前進。而且將帥們因為士兵不是原來所屬,所以缺少優恤之心,有的還將本不屬於自己的士兵分割開來,分別隸屬於不同的地方,讓士兵和原來的將領分離,這樣極大打擊了士兵們的士氣。針對這種現狀,韓愈認為陳、許、安、唐、汝、壽六州與淮西接壤,每個村落的百姓都有兵器,應該充分發揮這些百姓的作用。因為他們都會擔心淮西鎮會侵擾他們的家鄉,都有保衛自己家鄉的意願,即使不是朝廷刻意組織,他們也會自發組織,防備侵略。如果朝廷再加以招募,立即就可以編成新軍,而且還能隨時補充兵員,等到平定淮西後,予以重賞榮歸故裏。

二、集中兵力,協調攻防。韓愈指出環繞淮西各州縣的防守線,官軍雖然都有大量軍隊屯駐,但具體到每一處,則兵員甚少,而且相互之間距離也很遠,難以互相接應。所以常常被淮西軍隊劫掠造成傷亡。如果將這些征討的軍隊整體劃分為四道,每道各領兵三萬,選擇要害地區屯聚一處,審量事勢,乘時逐利,四道可以一同進發,進而一定會使淮西軍隊狼狽不能相顧,首尾不能兼濟。如果不便於進軍,則構築高壘堅守,這樣就可以不分散兵力分別設防。對於前線臨敵的小縣,可以將百姓遷到方便的地方作為行縣。

韓愈關於集中兵力、協調行動的建議,是抓住了官軍一再失利的關鍵所在。事實上朝廷的官軍總數遠遠超過淮西軍隊,但具體到每一城、每一縣,甚至是每個堡柵,則由於兵力分散,使得局部兵力反而不如淮西鎮。從吳少誠接手以來,淮西鎮凡派遣諸將領兵出戰,都聽由各位將領依據實際情況各自為戰,授以機動作戰之權,所以就能發揮出每個人的才能。例如,吳元濟部將趙昌洪、淩朝江等人都成為了機動靈活、獨當一面的將領。試想以這樣機動靈活、兵力充足的勁旅,攻擊分散固守的朝廷官軍,勝敗肯定立即能夠分出。

三、關於對淮西鎮將士的政策問題,韓愈也提出了具體建議。韓愈認為蔡州士卒已被官軍擊敗者,不能大肆殺戮。在韓愈看來,淮西將士為吳元濟所脅迫,迫不得已才與官軍為敵,而實際上這些人都是國家的百姓。韓愈希望皇帝李純應該向諸道軍隊發布詔令,和淮西軍隊作戰時,重點應該是攻心為上,如果對方失去抵抗能力,則不應該過分地殺戮,對每個人都應該廣泛宣揚皇上聖德,放他們回家,使其心悅誠服。

四、韓愈在奏文中一再說明萬萬不可輕易罷兵,甚至將它列為專項的一點,來為李純詳細說明。韓愈認為官軍之所以屢次征討無功而返,都是因為欲速則不達,換句話說叫作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原因在於朝廷很在意戰爭耗費的錢財,只要稍稍虧空,立即請求罷兵。在這樣一種情況下,無論是河朔三鎮還是淮西鎮,都已經摸透了朝廷的脾氣,知道朝廷必不會畢其功於一役,所以全都並力苦戰,然後請求赦免恩賜。而這種情況又會對朝廷內部產生反作用力,那些主張罷兵的大臣,不惜損害皇權也會主張罷兵。

韓愈在這裏著重提醒皇帝李純,不要因為某些大臣出於私心請求罷兵,就輕而易舉地放棄征討,也不要在淮西鎮請求赦免時去輕易地赦免。站在皇帝李純的角度,必須要做好將征討淮西堅持到底的準備,直至最後的勝利,即使打上三年也要在所不惜。

五、從整個戰略角度來看,韓愈認為征討淮西要想取得勝利,朝廷在目前局勢下不能樹敵過多,尤其要穩住成德、平盧二鎮,不能讓它們與淮西鎮聯合起來。因為平盧的李師道、成德的王承宗,與淮西吳元濟屬於同一類人,現在他們聽到朝廷討伐吳元濟,其內心必然有援救之意。只是因為兩鎮實力有限,不會公開支持吳元濟,但朝廷應該采取措施提防他們暗中勾結。韓愈建議李純應該立即下詔,說明朝廷本有意讓吳元濟擔任節度使,只是擔心他年少輕狂,所以暫時沒有任命,可是吳元濟不理解朝廷的良苦用心,抗拒朝命,擅自攻城略地,朝廷是迫不得已才進行征討,朝廷征討的用意在於使吳元濟歸順,不會占有淮西的一寸土地。

韓愈提出上述建議,顯然是出於策略上的考慮,在集中力量討伐淮西的情況下,要想讓王承宗、李師道不因自己也是世襲節度使而產生不安,就盡量使他們相信朝廷不會在平定淮西以後對成德、平盧有所圖謀,防止他們倒向吳元濟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