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征討淮西(第3/16頁)

早在二月份時王承宗和李師道就相繼多次向李純請求赦免吳元濟,但李純深知成德、平盧二鎮與淮西的莫逆關系,征討吳元濟也是變向對王承宗和李師道的一種打壓,所以李純拒絕了王、李二人的請求。

王、李二人的請求遭拒,於是,便開始采取各種手段直接破壞朝廷對淮西鎮的征討。最初李純在征發諸道人馬出兵淮西時,考慮到李師道和吳元濟的關系,就沒有命令平盧出兵。而李師道為了達到援助吳元濟的目的,公然不顧朝廷的權威,派兩千人馬奔壽春(今安徽壽春),名義上是協助朝廷征討淮西,事實上是為了觀察形勢,伺機援救吳元濟。

為了進一步達到援救吳元濟以及讓朝廷罷兵的目的,元和十年(815年)三月,李師道認為朝廷用兵最重要的莫過於糧草的供給,如果能將朝廷在河陰地區(今河南滎陽)轉運院所存的江淮租賦燒毀,必然能夠動搖朝廷的軍心。於是在經過精心策劃後,在四月十日夜晚,李師道派數十名精兵突襲河陰轉運院,放火將其倉庫55間盡皆燒毀。

河陰轉運院作為江淮地區上交朝廷租稅的主要存放地,是朝廷經濟來源的咽喉,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說是京城長安的生命線一點也不為過。現在被李師道一把火燒毀,在東都洛陽瞬間出現了騷亂,不少官員為之震驚,紛紛上疏請求皇帝李純停止征討淮西。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李純十分擔心如果照此發展下去,征討淮西將難以再繼續。不過此時的李純已經不再是剛剛即位的那個毛頭小子,自征討成德無功而返後,李純對一切困難與挫折,已經有了極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對於目前戰場形勢的分析,也有了更為清醒的認識。在李純看來,放火人將河陰轉運院燒毀目的就是為了迫使朝廷放棄征討淮西,如果現在就停止征討淮西,事實上正好落入圈套。

所以,李純決定無論如何征討淮西絕不能停!

不過李純當時也感到,朝廷軍隊進展緩慢說明在指揮和戰術上存在很大的問題,具體是哪方面的問題,一時間他還不能確定。為了更加有效地摸清戰場一線情況以利決策,李純派出時任禦史中丞的裴度奔赴前線行營進行宣慰,一方面表明李純對前線官兵的關心,另一方面調查官軍進展緩慢的根本原因。

就在裴度領命剛剛離開京城長安的時候,李純就又接到了許多要求停止征討淮西的奏文。面對這種情況,他當時十分撓頭,他不明白為什麽這些朝臣遇到些困難,就那麽容易退縮,目前的李純十分需要有人站出來為他打氣。

在這個關鍵時刻,朝廷中一個不起眼的官員勇敢地站了出來,他為皇帝李純上了一封全面分析征討淮西之戰的奏文,名為《論淮西事宜狀》,在這篇奏文中他對征討淮西的形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這個官員的名字叫韓愈。

論淮西事宜狀

韓愈,字退之,河內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世稱韓昌黎,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貞元八年(792年)進士及第,累官至監察禦史,時任考功郎中、知制誥,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

貞元十九年(803年),韓愈因為請求減免災民賦稅,被德宗李適貶為陽山(今廣東陽山)縣令。李純即位後,重新召韓愈回到朝廷,擔任國子監博士、遷都官員外郎。後因才學出眾被任為考功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

自從李純下詔征討淮西以來,韓愈一直關心戰事的發展。近來由於前方戰事進展緩慢,許多朝臣向李純施壓請求停止征討淮西,這讓韓愈感到有必要向李純進言,分析戰場的形勢,提出具體建議,堅定李純繼續用兵的決心。

於是,經過慎重的思考後,韓愈揮筆寫下了《論淮西事宜狀》,呈獻給了皇帝李純。

在奏文中韓愈針對朝臣們要罷兵的議論,仔細分析淮西目前的局勢。他認為淮西鎮雖然貌似強大,但難以持久,因為淮西鎮以三州之地偏居一隅,而朝廷舉天下之力攻破淮西是必然的。韓愈重點建議李純一定要堅持征討淮西,不能有絲毫的猶豫。尤其是不能受四個方面的幹擾,即經費問題、反戰言論、傷亡情況以及國家暫時遭受困難的影響。

韓愈的這些言論並非無的放矢,自從元和五年(810年)朝廷征討成德無功而返之後,在很多朝臣和將領看來,皇帝李純對待藩鎮的招數,無非先是征討,征討不了就進行招撫。正是基於這種看法,這次征討淮西,雖然很多將領身在一線戰場,但都抱有坐而觀望不肯主動出戰,遇上小挫便畏縮不前的想法,甚至有人還和吳元濟暗中來往。例如,李師道就暗中資助過吳元濟很多食品和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