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憲宗之死(第4/7頁)

黃永年先生在他《唐元和後期黨爭與憲宗之死》一文中,認為李寧死於元和六年(811年)十二月,而李宥被立為太子是在元和七年(812年)七月,期間儲君之位的虛懸時間長達七個月之久,可見當時圍繞儲君之位的鬥爭是相當的激烈。

事實上,這場鬥爭一直到李恒被立為太子也沒有結束。因為按照禮法,兒子成為太子,郭貴妃應該母以子貴,被冊封為皇後,而且元和八年(813年)的時候也有不少大臣再三請求李純冊立郭貴妃為皇後,但都被李純以當時的歲時之忌為由拒絕。從史書的記載來看,李純雖然立了李恒為太子,但父子之間的關系卻並不像外界想象的那麽和睦。

史書記載,李恒和母親郭貴妃的感情很好,母親不能榮登後位,或許會讓李恒產生不爽的心理,而且從血緣角度來看,李純和郭貴妃算是近親結婚,李恒是近親結婚的產物。雖然那個時代近親結婚沒有法律限制,但從李恒的身體素質和智商來看都遠不及其他諸皇子,和李純更不是在一個档次。

李恒性格溫和,缺少果斷,這一點和李純正好相反,這也造成了剛毅果斷的李純不太喜歡李恒這個兒子,在內心深處,李純對太子的人選始終存有動搖。

元和八年(813年),吐突承璀從淮南返回京城長安,此時支持李恒的李絳被李純罷相。元和十四年(819年),支持李恒的崔群也被排擠出朝廷。吐突承璀作為李純信任的宦官開始掌握實際權力,通過將近六年的揣摩,吐突承璀發現李純對太子李恒並不是那麽滿意,而且作為李惲的支持者,吐突承璀明白李恒即位後肯定是於己不利。由於李純長期服用丹藥,身體逐漸衰弱,於是吐突承璀開始謀劃廢掉太子李恒,意圖利用李純在位期間另立李惲為太子。

《資治通鑒》記載:“初,左軍中尉吐突承璀謀立澧王惲為太子,上不許。及上寢疾,承璀謀尚未息,太子聞而憂之。”

從上述這段記載來看,至少在當時,吐突承璀謀立澧王李惲,並不是秘密進行的,或許他仰仗自己的權勢以及皇帝對太子的冷落,他認為沒有必要遮遮掩掩。李恒當時知道消息後十分憂慮,立即向時任司農卿的舅舅郭釗問計,而郭釗似乎也給不出什麽良策,只告訴李恒盡心孝順父皇李純耐心等待,不要擔心其他的事情(“盡孝謹以俟之,勿恤其他”)。

郭釗所說的耐心等待或許就是李純駕崩的那天,等到李恒當了皇帝,一切問題迎刃而解。

但當時李純年方43歲,尚屬年輕,雖然長期服用丹藥健康狀況十分不好,但也還沒到立即駕崩的程度。

但讓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二十七日,李純暴崩於中和殿,很多跡象表明,李純並非自然死亡,而是死於一場宮廷政變,而這場政變的始作俑者正是太子李恒和他的母親郭貴妃。

幕後操縱者

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一日,李純由於長期服食丹藥病倒而停止了正常的元會。當時義成節度使劉悟入朝,因為其在征討平盧中活捉李師道立下大功,所以李純才在病重的情況下親自在麟德殿接見了他。李純自服用丹藥以來身體虛弱,多次停止上朝,因此京城傳出皇帝陛下不久於人世的消息,這次劉悟親自見到了李純,並將李純的狀況傳到外界,這樣使得人心稍安。

可是就在劉悟見完李純的27天後,宮中突然傳出李純駕崩的消息。

關於李純之死,不同的史書記載略有不同:

《舊唐書•憲宗本紀》記載:(李純)時以暴崩,皆言內官陳弘志殺逆,史氏諱而不書。

《舊唐書•王守澄傳》記載:時帝疾大漸,內官陳弘志等殺逆,憲宗英武,威德在人,內官秘之,不敢除討,但雲藥發暴崩。

《新唐書•憲宗本紀》記載:宦官陳弘志等謀反。庚子,皇帝崩,年四十三。

《資治通鑒》記載:上服金丹,多躁怒,左右宦官往往獲罪,有死者,人人自危;庚子。暴崩於中和殿,時人皆言內侍陳弘志殺逆。

從上述的記載來看,李純並非自然死亡,而服食丹藥也不是致其死亡的主要原因,宦官陳弘志才是殺死李純的兇手。不過當時陳弘志只是一個地位低下的宦官,如果僅僅是不滿李純的躁怒而殺死他,相信他沒有這個膽量。

事實上,清代史學家王夫之就明確指出,李純被人謀殺是很明確的事情,但陳弘志只是執行者(“推刃之賊”)。李純不立郭貴妃為皇後,並和吐突承璀謀劃廢掉李恒的太子之位,而立李惲為太子,雖然還沒具體實施,但不可否認,郭貴妃和太子的地位已經岌岌可危,因此是郭貴妃和太子李恒勾結宦官殺死了李純(“憲宗之賊非郭氏、穆宗而誰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