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時局考驗(第2/9頁)

“裴大人在皇上面前用他全家百余口的性命為你們節度使作保,保證他對朝廷忠心耿耿。可是,我也不確定史憲誠對朝廷到底是不是真的忠心,這要看他以後的行動,你回去告訴史憲誠,如果他膽敢和李同捷暗中勾結,朝廷絕不會輕饒,而且辜負朝廷不可以,辜負裴大人更不可以。”

使者唯唯諾諾地離開了中書省,回到魏博鎮後將韋處厚的話一字不落地傳達給了史憲誠。而史憲誠本來就不想將事情搞大,所以中斷了與李同捷的暗中往來。

從對於朝廷的態度來看,史憲誠至少還沒有徹底和朝廷公開決裂。不過,成德節度使王廷湊就是另外一副模樣了,在皇帝李昂發出征討李同捷的詔令後,他不僅沒有立即出兵,反而上奏李昂請求加授任命李同捷為節度使的符書,結果遭到李昂的嚴正拒絕。於是王廷湊開始公開支持李同捷,屯兵邊境試圖阻止征討李同捷的軍隊入境。

與此同時,王廷湊還派使者攜帶厚重禮物,賄賂西突厥的別部沙陀部落酋長朱邪執宜,想聯合沙陀共同支持李同捷。不過沙陀部落自唐太宗李世民起就入朝進貢,世世代代與大唐保持友好關系,所以當時朱邪執宜拒絕接受王廷湊的賄賂,並將其使者逐出邊境。

王廷湊在朱邪執宜那裏吃了閉門羹,這讓他倍感無奈,雖然他派出軍隊屯兵邊境,但他並不是二杆子,在看到只有自己本鎮支持李同捷後,他擔心會被李同捷拖下水,所以他收起先前的強勢態度,開始采取靜觀其變的策略。這樣一來,就讓李同捷真正陷入了孤立之中。

大和元年(827年)十月,烏重胤率領大軍進攻李同捷連戰連勝,就在他領兵想要攻打橫海重鎮德州的時候,卻在十一月不幸病逝於軍中,這使得官軍暫停對李同捷的征討。李昂得到消息後,根據武寧節度使王智興的推薦,調任保義節度使李寰為橫海節度使,同時加封王智興為同平章事節度各路人馬。

王智興不負眾望,經過三個多月的努力,屢次打敗李同捷,到大和二年(828年)三月,王智興已經領兵打到了棣州。眼看李同捷連戰連敗,王廷湊雖然不敢再公開支持李同捷,但暗中卻經常資助其兵器和糧草。結果,這件事被王智興獲悉,他上奏李昂請求采取措施制裁王廷湊。

李昂立即召集文武群臣商議制裁王廷湊的事情,他的本意是立即出兵討伐王廷湊,以彰顯朝廷權威。文武群臣見皇帝陛下態度明朗,所以很少有人敢提反對意見。只有衛尉卿殷侑提出反對意見,他認為王廷湊雖然態度傾向李同捷,但並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他想和李同捷一同謀反,而且征討李同捷還沒有結束,朝廷應該暫且忍耐,等到平定李同捷後再做決策。

殷侑的話不無道理,這一點李昂心知肚明,所以他努力平復自己的情緒,好讓自己做出正確的決策,終於在慎重考慮當前的局勢,以及征討李同捷的戰況後,李昂決定暫且忍耐。不過,為了彰顯朝廷權威,他決定還是要警告下王廷湊,並決定頒布《招諭王廷湊詔》,向天下宣布王廷湊傾向李同捷的罪狀,同時李昂也給了王廷湊機會,只要他公開和李同捷斷交,朝廷就可以赦免他。

然而當詔書頒布後,王廷湊回饋李昂的卻是拒不認錯。

柏耆爭功

當李昂得知王廷湊拒不認錯的態度後,他決定對其施以懲戒,那就是在征討李同捷的同時,出兵征討王廷湊。九月十一日,李昂下詔剝奪王廷湊成德節度使職務及其爵位,命令王智興從征討李同捷的人馬中,抽調部分兵力同時向成德鎮進兵。從李昂發布的《討王廷湊詔》中可以看出,他對王廷湊的頑固不化十分氣憤。

王廷湊作我藩臣,久膺寵命,致爵位於擾叛之際,齊恩澤於忠義之倫,而首扇同捷,使其墨,黨惡之心,劇於虎兕,負德之醜,逾於梟境。……逾之使致奇功,告之將酬重位,而傲恨彌甚,兇肆不悛,行惡言於報章,資盜糧於狡寇……

李昂失望的態度溢於言表。雖然最近這段時間以來,征討李同捷的諸道人馬連戰連捷,而且已經快要打到橫海鎮的治所滄州(今河北滄州),但李昂還是迫不及待地馬上要征討王廷湊。不僅因為王廷湊這次對朝廷的態度,更是因為他這麽多年來已經成為一塊難啃的骨頭。

事實證明,王廷湊的確是塊難啃的骨頭,當他得知皇帝已經動怒,要討伐自己的時候,他並沒有顯示出慌亂,而是用一種四兩撥千斤的方式去應對。

王廷湊眼見李同捷連戰連敗,自己如果拼上血本前去營救,估計也是有去無回。於是他遊說魏博兵馬使亓志紹,挑唆他反叛史憲誠,回軍反攻魏州奪取魏博鎮。王廷湊的意圖很明顯,那就是采取圍魏救趙的策略,緩解自己和李同捷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