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時局考驗(第3/9頁)

當時魏博節度使史憲誠父子看到李同捷連戰連敗,決心斷絕和李同捷的來往而忠心於朝廷。史憲誠派其子史唐前往長安朝見皇帝李昂,請求批準自己入京參拜,並表態自己管轄的魏博六州兵馬隨時聽候朝廷調遣,以討伐李同捷。對於史憲誠的恭順態度,李昂極為高興,於是讓史憲誠帶領本鎮人馬加入到討伐李同捷的大軍之中。

王廷湊遊說亓志紹反叛的時候,史憲誠父子正在進攻橫海鎮治下的平原縣,當得知亓志紹反叛回軍突襲本鎮的時候,來不及回去救援的他立即向朝廷求救。於是,李昂下詔,讓義成節度使李聽帶領討伐李同捷的滄州行營各道兵馬,前往魏博征討亓志紹。

大和三年(829年)正月,亓志紹與王廷湊的成德軍隊聯合進攻貝州,李聽和史唐聯合前往營救,結果在距離貝州50裏的地方與亓志紹展開遭遇戰。亓志紹因為軍隊較少,所以被李聽和史唐聯軍打敗,被迫逃往鎮州避難,王廷湊圍魏救趙的策略宣告失敗。

與此同時,盧龍節度使李載義領兵攻克滄州外城長蘆鎮。這讓李同捷不禁驚恐萬分,他雖然想積極組織反擊,但官軍四面合圍壓力巨大,李同捷四周不能兼顧,而且軍隊損失慘重,在這種情況下,李同捷在權衡橫海鎮未來的情況下,終於向新任的橫海節度使李佑遞上了投降書。

正月十九日,李佑派部將萬洪領兵進入滄州安撫民眾,從李同捷的手中接管滄州防務,暫時將李同捷安置在自己的行營之內,同時將他的投降書呈現皇帝李昂,等候朝廷旨意。

李昂得知李同捷投降,為了表示朝廷的寬宏大量,他立即派遣諫議大夫柏耆前往滄州宣慰。按說柏耆只要代表皇帝完成宣慰任務就算大功告成,可是柏耆偏偏是個好大喜功的人,在他看來,自己這次前往滄州如果不揚名而歸,實在沒有天理。

柏耆到達滄州後,除了例行公事地宣慰一下諸將之外,他最想做的其實是想彰顯自己作為欽差大臣的權威。為此,他企圖用各項軍法控制每個將領,使得眾將極為反感,並因此而引發了李佑部將萬洪被殺事件。

針對李同捷遞上投降書這件事,多疑的柏耆始終不相信李同捷會真的投降。在他看來,這或許是李佑邀功的一種手段,所以他來到滄州的其中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試探李同捷的真實想法。當時柏耆擔心李同捷詐降,所以沒有經過李佑的同意,擅自面見李同捷,誘使他攜帶家眷即日啟程,進京朝見皇帝陛下以表忠心。李佑的部將萬洪發現後,責怪柏耆不經過李佑同意擅自接觸降將,可是柏耆認為自己是欽差大臣,根本不買賬,反倒怒斥萬洪作為下級軍官沒有資格發表意見,搞得萬洪十分惱火。

“李同捷對抗朝廷已有三年,多虧我家主帥努力破賊,才使得他最終投降歸順朝廷。否則,就算你作為遠道而來的欽差大臣,憑借你的三寸不爛之舌,能夠降伏李同捷嗎?你不過是皇帝陛下派來的使者,憑什麽仰仗天子的威信,藐視我們這些功臣而不請示我家主帥呢?”萬洪終於忍無可忍,對柏耆氣急敗壞地說道。事實上,他並沒有想到,他的這番話已經嚴重傷害了柏耆的自尊心,而且更出乎萬洪意料的是,他的話音未落,柏耆已經拔刀向他砍去,萬洪猝不及防,頓時人頭落地。

當時在場的所有人全都被這突如其來的變化所嚇住,而柏耆倒是沒有表現出慌亂的樣子。他明白自己斬殺萬洪一定會激怒李佑,自己孤身一人待在此處恐有不測,所以他立即押解李同捷及其眷屬出城,瞞著李佑急速向長安奔去。當走到江陵時,柏耆聽說王廷湊準備策劃劫取李同捷,於是輕率地將李同捷斬首,將其首級送往京城。

不過,當柏耆做出斬首李同捷的決定時,也為他自己帶來了相當大的麻煩。

當李佑得知柏耆殺害了自己的部將,並已經擅自押解李同捷進京的時候,這個領兵平定橫海鎮的主要將領頓時怒不可遏。在他看來,朝廷征發諸道兵馬圍攻李同捷苦戰了三年才迫使他投降,而柏耆僅僅作為一個使者,竟然仰仗天子之威徑直劫走李同捷,作為他一個人的功勞,諸道節度使的功勞幾乎被一筆抹殺,這實在讓人感到窩囊。

因此,李佑聯合諸道節度使聯名上疏李昂,說柏耆作為皇帝的代表進入滄州城後,沒有彰顯出皇帝的體恤愛民,反而在城內搶劫百姓財物,因為擔心李同捷進京後會揭發自己,所以半路上殺掉李同捷以滅口。

奏疏的最後,李佑特意加了一句話:

“耆爭功不遜,致使功臣被戮,臣愧對將士,恐生變!”

當李昂看完諸道節度使的聯名奏疏後,他知道此時是得罪不起藩鎮們的,一旦生出變故,那或許會是帝國的滅頂之災。柏耆作為自己的使者,不僅沒有很好地完成宣慰任務,反而擅殺大將,這是不將自己放在眼裏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