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權臣固政(第4/9頁)

楊欽義聽完後大為感動,原先對李德裕的不良印象一筆勾銷,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楊欽義發誓如果未來有合適的機會,一定讓李德裕重返朝廷。後來楊欽義果然再次入朝擔任樞密使,史料上沒有記載李德裕重新回歸朝廷,楊欽義是否起了什麽作用,但李德裕復相之後,和楊欽義的關系十分要好,而且李德裕充分利用他和楊欽義的關系,妥善解決了軍隊統帥指揮權與宦官監軍之間的關系。

李德裕後來在平定澤潞之亂與北征回鶻的作戰中,總結了貞元十四年(798年)時韓全義奉命討伐吳少誠以來對叛亂藩鎮作戰屢屢失敗的教訓,李德裕認為,以往朝廷用兵往往存在三大弊端:

一、皇帝為軍隊下詔令,宰相大多事先並不知情。

二、監軍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圖指揮軍隊,而軍隊統帥無法指揮軍隊。

三、每支軍隊都有宦官充當監使,選用軍中驍勇善戰者保護自己,而那些上陣打仗的士兵多為怯弱膽小者,每次開戰,監使都在距離戰場很遠的地方,只要看到軍隊怯戰,立即帶著衛隊先行撤退,最終導致軍隊潰退。

李德裕說的這三點,顯然是將產生弊端的根源歸結為宦官監軍所致,於是他與樞密使楊欽義、劉行深協商,提出各軍監軍從今以後不參與軍政事宜,允許監軍在每千人中抽去十人充當護衛,如果軍隊打了勝仗,監軍可以跟著統帥一同得到封賞。

楊欽義和劉行深接受了李德裕的提議,並上奏皇帝李瀍形成制度,以便在未來用兵時得到貫徹實施。而且今後皇帝為軍隊下達詔令,都重新回歸中書省,由宰相起草相關詔書,進而避免宦官染指詔書下達事宜。從後來官軍出戰的戰績來看,李德裕提出的解決辦法,使得李瀍在位時期的官軍戰鬥力較之以往提升了不少,這一點從後來的平定澤潞之亂以及北征回鶻中可以充分體現出來。

澤潞之亂

李德裕復相後除了在朝廷內部鞏固自己的地位、抑制宦官權力之外,還對藩鎮采取了強勢策略。會昌三年(843年)澤潞鎮節度使劉稹發動叛亂,李德裕毅然決定采取用兵策略,決心平定其叛亂。

澤潞鎮是劉悟、劉從諫、劉稹祖孫三代經營的獨立王國。憲宗李純平定淮西吳元濟後,接著又進兵征討李師道,而當時身為李師道牙將的劉悟徘徊不戰,結果差點遭到李師道的誅殺,劉悟最終返兵誅殺李師道投降官軍,被授予義成軍節度使。

從劉悟歸降朝廷到其孫劉稹發動叛亂,中間經歷了極其復雜的過程。

穆宗李恒即位當年,幽州的朱克融發動叛亂,囚禁節度使張弘靖,而劉悟受命為盧龍節度使出任漁陽,當時又逢王廷湊發動叛亂,於是改任劉悟為幽、鎮招討。

當時劉悟軍中的監軍劉承偕,仰仗自己是皇太後養子,多次當眾羞辱劉悟,縱容其下屬橫行不法,而且唆使劉悟部將張問取而代之。劉悟終於忍無可忍,最終率領部眾囚禁劉承偕,並想要將其殺掉,被幕僚勸止。

劉悟囚禁劉承偕等於公開和朝廷翻臉,不過穆宗李恒知道是劉承偕太過分,所以沒有追究劉悟的責任,而是讓他將劉承偕送還朝廷。結果心態失衡的劉悟拒不奉詔,直到穆宗李恒下詔流放劉承偕,劉悟才奉詔放人,這場兵變一直持續三個月方才平。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劉悟看到了朝廷軟弱的一面,於是他決定效仿河北三鎮,將自己的地盤經營成獨立王國。

由於穆宗李恒采取的“銷兵”之策在具體執行的過程中出現偏差,最終導致被銷之兵很多都投奔到了劉悟帳下,使得劉悟的實力急速擴充。

敬宗寶歷元年(825年)八月,劉悟因病去世,其子劉從諫秘不發喪,與部將劉武德等人以劉悟遺表請求繼任節度使之職。對於劉從諫的請求,朝廷讓劉從諫出示劉悟的遺表以做證明,直到十一月朝廷才收到劉悟的遺表。當時敬宗李湛召集大臣討論對於這件事的處置辦法,以左仆射李絳為代表的部分大臣認為劉從諫居然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才出示遺表,這其中大有問題。而且澤潞鎮地處關中腹地,劉悟又心懷不臣之心,朝廷不能輕易允許藩鎮父死子繼。而且在拒絕劉從諫的同時,朝廷應該做好應對劉從諫有可能發動叛亂的準備。

應該說以李絳為代表的朝臣意見,是朝廷能夠利用劉悟去世的機會,有效控制澤潞鎮的唯一可行的正確主張。但劉從諫在上表請求襲任節度使職位的同時,就不惜重金賄賂朝廷權貴,由此以李逢吉、王守澄為代表的另一部分大臣,主張應該盡快同意劉從諫的請求。

由於敬宗李湛是王守澄擁立的,所以在王守澄的運作下,寶歷二年(826年)四月,敬宗李湛正式下詔任命劉從諫為澤潞節度使。在此之後,由於劉從諫從朝廷那裏獲得了豐厚的政治利益,所以在此後將近七年的時間裏,基本上算是安分守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