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品人識鑒(第4/9頁)

在北伐行軍路線上,諸葛亮始終堅持“兵出隴右”的原則,以求隴右與漢中形成掎角之勢,步步為營地滲透魏國。

魏延則建議出奇兵直插長安。

劉備在時,對魏延甚為器重。當初始入四川,選大將鎮漢中,人們都以為必是張飛,而劉備卻選了魏延。劉備為魏延送行,問之:“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雲何?”

魏延回答:“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蜀國後期,魏延作為第一大將,始終不能發揮全力。這跟諸葛亮的壓制有關。

魏延想自帶萬人,出子午谷,向長安疾進,跟諸葛亮雙管齊下,但一次次被拒絕。魏延性傲,而諸葛軍師只喜歡聽話的部下。

二人的矛盾,不在於采取魏的奇兵計劃後是否真的可以勝利,而在於它折射出一個命題:在軍事上,在戰爭中,作為一方統帥,是不是應該具有冒險的勇氣?或者說,冒險精神是不是一個統帥所應該具有的素質?

答案是肯定的。

後來,魏國鄧艾伐蜀,出陰平小道以奇兵攻略成都一舉成功就是很好的例證。

作戰中,你不可求事事皆有完全把握,以其為行事標準,只能步步受限制,進而說明指揮官的愚蠢和無能。

諸葛亮對魏延的計策不以為然,認為奪取長安後,會馬上陷入包圍中。

其實,兵下長安的意義在於“牽一發動全身”的戰略威懾效果(魏國內部都已覺察到長安的重要和危險,才有魏明帝親自坐鎮長安之舉)。在魏國內部權力層(曹氏集團和司馬氏集團)的爭鬥背景下,攻下長安可以出現新機會。

況且,攻略長安後,出關中,東進洛陽,地勢多為一馬平川,行軍效果遠遠要好於從四川出隴右,但諸葛亮就是不願意冒險,盲目相信兵出隴右的好處(所謂進可攻,退可守,保險系數大)。

既然如此也罷,那你經營好了。

可事情又並非如此。

魏國軍事力量之所以強大,關鍵一點就在於“屯墾”政策的成功,使每一個橋頭堡陣地都有豐厚的糧草作為後盾。對於魏晉統帥,這已形成傳統:曹操、鄧艾、羊祜、杜預統軍時都如此。

諸葛亮呢?

兵出隴右後,卻於軍隊“屯墾”方面毫無建樹。

諸葛亮只依靠後勤的遠道運輸(可是蜀道難啊),而糧草一旦接濟不上,就被迫退兵,導致一次次勞而無功,即使後來頗為自得地發明了所謂“木牛流馬”,也於事何補?

華歆與管寧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這是個貌似感受雙方人品的故事,但也不一定。

華歆字子魚,是平原高唐(今山東德州)人,曹操的謀主荀彧死後,他出任尚書令;曹操又死,華成為曹丕身邊的重臣。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當皇帝前,華歆曾帶人逼宮,把漢獻帝從座位上拉下來,並警告這位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傀儡順應天下大勢,將皇位禪讓給詩人曹丕。漢獻帝知道,這華歆雖然歲數很大,但卻是個厲害角色,當年曾奉曹操之命帶兵沖進後宮,把躲進夾壁墻的皇後扯著脖領子揪出來。

終於,在華歆、王朗、賈詡三人的協助下,曹丕通過接受禪讓的方式得到帝位:漢朝四百年的江山就此了結。

禪讓大禮舉行當天,洛陽南郊人山人海。

此時,華歆不僅是禪讓大禮的現場總指揮,還兼著司儀的角色。在華歆擬定的程序中,曹丕有點不好意思地一步步登上高台,當場拜華歆為司徒。曹丕篡漢雖有華歆的功勞,但禪讓儀式上,華歆的臉上始終沒有笑意,同樣如此的還有陳群。

後來,在一次宴會上,曹丕問華歆和陳群:“那一天,你們似乎都不怎麽高興。奪取漢室江山的過程中,你們是幫我的。但為什麽成功了,卻又板著臉呢?”

華歆微笑,示意陳群回答。

陳群說:“作為您的屬下,在順應天意、奉命行事的過程中,我們自然要盡力。但是,作為漢朝之臣,在那天,不沖您瞪眼就不錯了。”

華歆繼而大笑,說:“陛下,正是如此!”

這是虛偽嗎?或者說,他們這大臣當得,非常職業化。無論如何,從華歆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冷酷的一面。不過,這並不是他性格的全部。其實,他是個很好的官吏,為官幾十年,特別清廉,家無余財。

華歆最大的特點,應該說還是做事理智果斷,有始有終。

在他年輕時,有一次,跟滎陽名士鄭泰同行,路遇一老者,請求同行。鄭泰見其可憐,就要帶著他一起走。華歆反對,理由是:路途危險,一旦發生什麽,就不能扔下他。意思是,如果不能完全對老者負責,就不可輕易許諾。鄭泰不聽。後來,老者掉進枯井,鄭泰便想扔下走人,被華歆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