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品人識鑒(第3/9頁)

裴潛是怎麽回答的?

裴潛說:“我覺得吧,如果讓劉備據中原京城之地,他未必能進行有效治理,只能把事搞砸了;但如果讓他把守邊關險地,倒有可能成為一方霸主。”

曹操撫掌大笑。

說到劉備,正像我們知道的那樣,年輕時靠賣鞋為生,一下子碰到黃巾之亂,趁機找了兩個幫手,以鎮壓起義為契機,又打出皇叔的名號,一舉闖進三國大時代。

《三國演義》中,作者把劉備寫成了一個沒什麽本事的人,特長就是仁慈加上講義氣,同時還不怕麻煩,三顧茅廬請出個諸葛亮,隨後一切都靠軍師了。後來,為了給兩個弟弟報仇,在彝陵被陸遜打敗,最後死於白帝城。

小說的作者之所以削弱劉備的能力,顯然是為了突出已近乎“妖”的諸葛軍師。

但是,天下三分有其一,劉備當然不是紙糊的。而且,關鍵的入蜀之役是劉備自己打的,諸葛亮雖也發揮了作用,但總的來說只是小打小鬧。曹操已算雄傑,贊賞之人不多,但仍稱劉備為英雄,周瑜則稱之為梟雄,可見劉備還是很有才華的。

本條中,裴潛雖沒有給劉備一個更高的評價,但也沒有否定劉備,其評價正好點出了後來的事實:劉備無力在中原發展,只好往西南伸觸角,最後倒也算是一方霸主。

說到劉備之蜀國,其最後結果是公平的。

劉備自稱中山靖王之後、孝景帝玄孫,弄了個皇叔當當,並打出“恢復漢室”的旗號,乍一看會覺得:呀,您是正根兒,大家都跟您混了。

其實不是那麽回事。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罵死王朗那段,也著重提到了漢朝的正統性,指責王朗身為漢臣,不應助曹篡漢。其實人家王朗說得才對,漢朝氣數已盡,天總是要變的。換句話說,在當時,打著“恢復漢室”的旗號已經沒號召力了。

在那個必將垂青於新天地的時代,天時、地利、人和之優,劉備都不占。在這種情況下,他的國家只能早早被滅,他也只能做到裴潛所說的“一方之主”。

孔明啊孔明

諸葛瑾、弟亮及從弟誕,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誕在魏,與夏侯玄齊名;瑾在吳,吳朝服其弘量。東晉時,中書令諸葛恢跟王導各談家族的榮耀。

因為兩個家族都來自瑯邪郡,一個是瑯邪陽都,一個是瑯邪臨沂。王家雖是東晉首席,但跟資格老的諸葛家比,仍算是新出門戶:“諸葛令、王丞相共爭姓族先後。王曰:‘何不言葛、王,而雲王、葛?’令曰:‘譬言驢馬,不言馬驢,驢寧勝馬邪?’”

王導說:“自是王家厲害,當今天下,都稱‘王、葛’,而不稱‘葛、王’,這便是最好的證明。”

諸葛恢到底是諸葛家的後人,聰明且口才好,跟了句:“王丞相,你的意思是排在前頭的就一定優秀?”

王導點頭:“當然。”

諸葛恢說:“據我所知,談到馬和驢,天下人都稱‘驢馬’,而不稱‘馬驢’。驢排在馬的前頭,難道驢勝過馬?”

諸葛恢鉆了邏輯的空子,他先設下一個定式,令王導承認,然後又於邏輯上進行推理,得出答案。

但無論如何,諸葛家在三國時代,屬於第一流的名門大族,三兄弟諸葛瑾、諸葛亮、諸葛誕分別在吳、蜀、魏三國為高官,諸葛誕在魏國為揚州刺史、征東大將軍;諸葛瑾在吳國為大將軍,領豫州牧;最顯赫的當然是蜀相諸葛亮。

有此輝煌前輩,諸葛恢自然不會在王家面前低頭:與諸葛家比起來,你們王家算什麽?一個諸葛亮就頂你們家族一捆人吧?所以諸葛恢的驕傲是可以理解的。

其實,葛王、驢馬的排名,只是跟字的發音有關。

余嘉錫先生在《世說新語箋疏》中說:“凡以二名同言者,如其字平仄不同,而非有一定之先後,如夏商、孔顏之類。則必以平聲居先,仄聲居後,此乃順乎聲音之自然,在未有四聲之前,固已如此。故言王葛、驢馬,不言葛王、馬驢,本不以先後為勝負也。如公谷、蘇李、嵇阮、潘陸、邢魏、徐庾、燕許、王孟、韓柳、元白、溫李之屬皆然。”

現在,就說說諸葛亮吧。

諸葛亮確實偉大。但是,也沒有偉大到無邊的地步。

關於諸葛亮的履歷,無須多講,他二十七歲時出山,虛歲五十四病逝於五丈原軍中。

諸葛亮在後來被看作智謀的化身,是因為小說的渲染和誇張。按正史記載,他的作用沒那麽大,很多著名的戰役並不是他指揮的:赤壁之戰,大破曹操,統帥是周瑜;三國局面的創立,進兵西蜀,基本上是劉備的事兒。

現在看來,諸葛亮只能算個戰略家(如《隆中對》的暢談),而不是個戰術家。劉備死後,諸葛亮以北伐“恢復漢室”為己任進攻魏國,戰術屢誤,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