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奇言妙語

覆巢之下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融謂使者曰:“冀罪止於身,二兒可得全不?”兒徐進曰:“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尋亦收至。孔文舉即孔融,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孔子第二十世孫,東漢靈帝時,以出身高門,被推舉到朝廷做官,後為北海太守,代領青州刺史。

獻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袁紹騷擾青州,圍城甚急。

但孔融一點都不緊張,開卷讀書,一如往日。有的人在危情下不著急,是因為早就想好應對辦法了;孔融的厲害就在於,在根本不知道怎麽退敵的前提下,仍能做到談笑風生。

有人說了:這不是個傻子嗎?

這樣說多少有點過分了,你讓我們的文學家孔融怎麽著呢?總不能求全責備,指望一代文宗還是個軍政高手。我們應該譴責的是袁紹袁本初,就會捏軟柿子。

還好,陷城前,孔融逃了出來。

三國時代,是權謀的時代。對於孔融來說,大約是很難應對的,哪怕他的智商非常高。

還是說小時候的一件事吧。孔融十歲時,跟父親到首都洛陽。當時,能被重臣名士李膺接見,被稱為“登龍門”,難度是非常大的。但小孩孔融不管這些,他一個人來到李府門前,對看門的說:“我是你家主人的親戚,快去通稟一聲吧!”

看門的見是個孩子,似乎不像在撒謊,便通稟給李膺。

入府後,望著孔融,李膺有些愣神:“孩子,你有沒有搞錯?我好像不認識你啊,你跟我有什麽親?”

孔融說:“我的先祖孔子曾拜您的先祖老子為師,所以我們是世交啊!”

李膺和周圍的賓客互相看看,知道這孩子原來是孔子的後代。李膺很高興,熱情地款待了孔融。正在這時,一名叫陳韙的官員來了,有賓客悄悄把孔融剛才說的話轉述給陳韙,陳大人聽後矜持地搖搖頭,說:“小時候聰明,長大了未必就出色!”

孔融一直支棱著耳朵呢,馬上轉頭應答,道:“想必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

陳韙頓時一腦門汗,李膺和賓客放聲大笑。

接著說跑出青州的孔融。他帶著家眷,一口氣逃到了天子所在的許昌。

許昌的中心人物自然是曹操。但孔融不那麽認為。他是孔子的後代,“建安七子”的領袖,又好為人師,所以沒多久,他的寓所,就成了許昌最熱鬧的沙龍,每天都聚著一大批人,講談文學,品評人物,議論政治,推薦新人。

曹操有點煩。

曹操和孔融之間是互相輕視的。

孔融是孔子的後代,曹孟德不在乎;七子的首領,曹孟德不承認,那是他兒子曹丕的看法。孔融寫的東西,讓曹操不屑。

當然,對於曹操,孔融更看不上,這裏面不僅包括曹操的出身,還包括曹操的為人。

許昌時代,孔融對曹操的政治多有責難,比如他反對曹操禁酒。東漢末年以來,世事紛紛,人們多以酗酒為樂或自我麻醉,荒廢工作,再加上釀酒浪費糧食,於是曹操欲頒布禁酒令,自然有他的道理(能否真正實施則是另一個問題了)。

面對曹操的政策,孔融公開反對,寫了一篇《難曹公表制酒禁書》,引經據典,大說喝酒的好處,寫得氣勢磅礴。文章一出,孔融自己也很得意。

在禁酒令中,曹操說酗酒會荒廢政事,甚至有可能導致國家滅亡。

對此,孔融反問:古往今來,因美色而荒廢政事直至亡國的也不少啊,難道因為有這樣的事就得把男女之愛與婚姻廢除了?

孔融的說法在邏輯上沒問題,但仍是狡辯之理,所以後來曹丕在評論七子時說孔融的文章雖犀利,但“理不勝辭”。

孔融還反對曹操恢復肉刑。

當時天下大亂,多生罪犯,曹操想恢復漢文帝時廢除的包括宮刑、黥刑、刖刑等在內的肉刑,以示威懾。

孔融堅決反對。

孔融舉了司馬遷的例子。

此外,他還拿曹丞相尋開心。

在征袁紹的戰鬥中,曹丕納袁紹兒媳甄氏。針對此事,孔融給曹操寫了一封書信,大意是:“武王伐紂,獲妲己而賜予弟弟周公……”

曹操覺得無厘頭,怎麽來了這麽一句?後來才發現是在諷刺自己和兒子。

多年來,對於孔融,曹操一直憋著氣,又突然接到這麽一封信,當時就氣倒了。

除了最後一條,其余兩條均是用正常的手段表達自己的觀點,並無不妥;至於最後一條,雖有幹涉曹家私生活的嫌疑,諷刺得比較損,但也不至於死罪。

讓曹操憋著一口氣的,不是孔融多次以書信形式責難當朝宰相,而是為什麽我一有個風吹草動,你孔融就在一邊竊竊私語,尤其一想到寫這些書信時孔融那股自以為是的神色,他就更生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