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鱗羽自珍(第3/6頁)

劉惔答:“其實我就跟天一樣,本來就很高啊!”

又如本條,桓溫問劉惔:“聽說會稽王清談功夫進步很快?”

劉惔答:“是,但依舊是二流人物。”

桓溫:“誰是第一流?”

劉惔答:“正是像我這樣的人。”

劉惔之傲如此。

同時,也說明魏晉時人對自己都保有一種積極的自信。

因為他們相信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這種獨立的人格和精神的發現,是魏晉時期的重要收獲之一。

在一次清談盛會上,孫盛先後辯倒了殷浩、王濛、謝安、司馬昱,在眾人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只好請來劉惔。劉惔到後,三言兩語就把孫盛搞定了。這就沒辦法了,人家本來就出色,你還不讓人家驕傲?

劉惔有兩個最好的朋友,一個是王濛,一個是許詢。

同城的王濛自不必說,兩人幾乎形影不離;許詢以隱士居會稽,曾“停都一月,劉惔無日不往,乃嘆曰:‘卿復少時不去,我成輕薄京尹’”。劉惔又曾說:“每到風清月朗時,我就會想起許詢。”

總的來說,劉惔人緣並不是很好,這自與其傲慢、刻薄的性格有關,因為當時有頭有臉的人物,幾乎沒一個能逃脫他的挖苦:謝尚、孫綽、殷浩、孫盛、司馬昱、桓溫、支遁、王羲之,甚至許詢也不例外。

劉惔長期為丹陽尹,治所在京城建康。

也許他厭倦了京城的生活,在永和之初,一度欲到風景秀麗的會稽為官,於是托謝尚向時為揚州刺史的殷浩求官(當時揚州管轄會稽),終於未成。

殷浩是在報復劉惔嗎?

總之以前殷浩曾多次受到劉惔的數落。

在給謝尚的拒絕信中,殷浩如此評價劉惔:“劉真長標同伐異,俠之大者!以前常謂使君降階為甚,乃復為之驅馳邪?!”說的是,時任鎮西將軍的謝尚寫信給殷浩,推薦劉惔主政會稽,殷浩回信說,他劉惔黨同伐異,以前還曾諷刺過你,你為什麽還為他奔走?

此事後不久,王濛去世,劉惔非常傷心,沒過多久也死去了。這一年他三十五歲。後來,謝玄問叔叔謝安:“劉真長性格峭拔、刻薄,為什麽還有如此大名?”

謝安答:“你是沒見過他!現在,你見到王獻之仍欣賞不已,更別說見到劉惔了。”

強者自強。

劉惔雖傲慢無度,但因其確實才華高邁,受到從皇帝到士人的一致賓服。

劉惔不僅是一位名士,而且還具有敏銳的政治目光和準確的政治判斷力。這也是高出對手殷浩的地方。比如,他曾這樣評價自己的少年夥伴桓溫:“眼如紫石棱,須作猥毛磔,當是孫仲謀、司馬懿那樣的人。”

桓溫出任荊州刺史,劉惔建議朝廷慎重以待,但沒引起人們的重視。

後來桓溫伐蜀,劉惔認為其一定能成功:“桓溫喜賭,如果沒有贏的把握,他一定不會帶兵去;現在他去了,那肯定可以獲勝,但恐怕從此也就再難掌控他了。”

隨後發生的事實皆如其預言。

劉惔高傲,以譏諷別人為家常。不過,在個別時候,他也會遭到對方的反擊:“王、劉每不重蔡公。二人嘗詣蔡,語良久,乃問蔡曰:‘公自言何如夷甫?’答曰:‘身不如夷甫。’王、劉相目而笑曰:‘公何處不如?’答曰:‘夷甫無君輩客。’”

蔡公即蔡謨,陳留考城(今河南民權)人,郗鑒死後,都督徐、兗、青三州軍事,為東晉北部的軍政長官,後官至司徒,為人方正,曾因宰相王導於榻前置歌妓而拂袖離去。後因政事與朝廷不合,被廢為庶人,閉門講學,安度晚年。

在一些人看來,蔡謨缺少名士風度,每每嘲諷他人,比如,曾譏諷王濛、劉惔。一天,形影不離的王、劉二人去拜訪蔡謨,聊了一陣子,談到永嘉渡江前的往事,不知是王還是劉問蔡謨:“您覺得您比王衍怎麽樣?”

蔡漠知道二人在找碴兒,於是不動聲色地說:“我不如王衍。”

王、劉二人互相看了看,都笑了,問:“您覺得自己哪兒不如王衍?”

蔡謨答:“王衍廳上沒有你們這樣的客人。”

對劉惔來說,還有一次被反擊。反擊他的,是大司馬桓溫:“桓大司馬乘雪欲獵,先過王、劉諸人許。真長見其裝束單急,問:‘老賊欲持此何作?’桓曰:‘我若不為此,卿輩亦那得坐談?’”

首先讓人感興趣的是“老賊”這個稱呼。

魏晉時,“老賊”並不是單純的貶義詞。在熟人間,它是個帶有玩笑性質的親切的稱呼。劉惔跟桓溫關系是很好的,後又成“連襟”,劉娶了晉明帝的女兒廬陵公主,桓則娶了晉明帝的另一個女兒南康公主。再後來,桓溫受到宰相何充的提拔,出為荊州刺史,劉惔為其下屬,一起來到荊州首府江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