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戰爭已不可避免(第4/25頁)

林則徐對英國人不會善罷甘休的預感還是十分準確的,也進行了相應的準備,因此當英國人的軍艦來到廣東開始動用武力時,廣東首先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前哨戰的勝利。

然而打贏戰爭並非一人一地就能完成的任務。

我們不否認林則徐對於英國人即將動用武力有準確的預測和充分的準備,當然這是建立在他到了廣東與英國人一番較量後所產生的深刻認識之上的。而那些身在遙遠的京城包括道光皇帝在內的高層決策者,並不具備林則徐這樣的敏銳洞察力。從相關的資料上看,道光皇帝和他的大臣們顯然缺乏應對戰爭的準備。

費正清先生在《劍橋中國晚清史》中指出,當時道光皇帝指示林則徐說:“鴉片必須清源,而邊釁也不容輕啟。”透過這個指示明顯可以看出道光皇帝想利用心理手段,發動一場道德勸誡運動來禁絕鴉片,因此在這種認知基礎之上,對禁煙在英國人當中會引起何種反應,英國人會不會以此為借口對中國動用武力,從來就沒有成為道光皇帝考慮的中心問題。甚至在英國人借口鴉片問題,進行調兵遣將的時候,道光皇帝還認為這不過是英國人在“噓聲恫嚇”的無能表現,因此既沒有和大臣們商議對策,更沒有坐出相應的備戰部署。

如果從道光皇帝的個人角度來評價他的這種應對,只能說他對英國人即將動武的認識非常模糊,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對於英國人來華的目的產生了錯誤判斷。他認為他們只是為了要求通商做買賣,謀取經濟利益,最多是多要些銀子罷了。事實上,正是這種閉塞和無知,使道光皇帝與發展中的現實嚴重脫離。然而我們無法理解的是,作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為什麽連我們現在的中學生都可以看清的問題,他卻看不清呢?想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更早的歷史中尋找答案。

清太祖努爾哈赤崛起於東北,創建八旗制度,做到了“人皆為兵,不啻舉國皆兵”,大清鐵騎馳騁薩爾滸,曾經震動整個北方。皇太極繼承余烈甚至超過前輩,征服了蒙古和關外地區。以攝政王身份執政多年的多爾袞,促成了入關後大清第一代皇帝順治的一統天下。後來康熙更是戰功赫赫,平定三藩以安定南方,又剿滅鄭氏,控制東南沿海重要戰略據點台灣;兩次雅克薩之戰擊敗了北方沙俄,進而打消其對我國東北的覬覦;三次平定準噶爾貴族叛亂,並派兵入藏鞏固了西南、西北邊陲。雍正皇帝即位後,帝國再次展示武功,平定青海和碩特貴族叛亂,成功反擊了準噶爾貴族的第二次叛亂,再次震懾沙俄的野心,劃定了中俄邊界。乾隆時代,大清的武功達到鼎盛,他在位的六十多年裏,不斷地南征北戰,四處用兵,號稱“十全武功”,自詡“十全老人”,這種顯赫的武功在歷史上印下了“有清以武功定天下”的結論。

從努爾哈赤一直到乾隆甚至是嘉慶時代,大清帝國是打遍天下無敵手,這種顯赫的武功不僅為帝國帶來無上的榮耀,同時也不可避免地讓帝國高層的統治者們產生一種自大的心態。在鴉片戰爭之前,帝國在處理對外關系時,始終帶著這種自大的心態,甚至有一種主觀上的臆斷,那就是大清國力強盛,在戰爭中占有優勢,善於使外來民族開化,自身有著大黃、茶葉、瓷器等夷人沒有卻又不可或缺的商品,因此可以使外國人接受臣屬的地位。

這種臆斷從1793年馬戛爾尼使團來華訪問之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表現得尤為明顯,逐漸成為帝國高層們處理對外關系時的直接依據。到鴉片戰爭之前,大清帝國歷史上的“武功盛世”依舊陶醉著後繼者們,令他們不時地去追憶那過去的輝煌偉業。

然而從今日的中國版圖來看,當年大清帝國將近二百年的武功盛世,征戰範圍基本上都是在本國之內,唯一與外國人交手的記錄也只有沙俄,因此大清帝國的武功盛世絕大部分只能說是內戰內行而已。

時過境遷,大清帝國18世紀晚期的鼎盛,恰恰是走向衰敗的開始,在嘉慶中期時,帝國已經變成一個內殼中空的“巨人”,這種衰敗在政治、經濟、軍事等諸多方面反映了出來。康乾盛世急轉直下,而且面對世界大勢的快速變化,關在封閉天地中的繼承者,雖然還在依靠祖宗們的蔭福而自豪,卻已失去了祖輩們的雄才大略、氣魄和品質。

我們不能否認道光是個想有所作為的皇帝,本人也厲行節儉,勤於政務,可是他的這種理想僅僅局限於大清帝國內部,還是一種建立在做好守成之主的理念之上。面對外部世界的巨大變化,道光皇帝作為愛新覺羅家族的繼承者,不可避免地也繼承了先輩們那種自大、高傲的心理狀態。因此從這個角度看,道光皇帝對英國人動用武力的反應是麻木不仁,無疑是具有歷史繼承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