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戰爭已不可避免(第3/25頁)

為了讓政府能夠盡快動武,義律建議英國政府要“立刻用武力占領舟山群島,嚴密封鎖廣州、寧波兩港,以及從海口直到運河口的揚子江江面”,認為要到白河口向清政府遞送通牒,要求將林則徐、鄧廷楨兩人撤職查辦;對英政府進行道歉;對禁煙運動中收繳的鴉片煙土給予金錢賠償;將舟山群島割讓給英國;準許英人在舟山群島和一切沿海港口做生意等。

在那個通信並不發達的年代,義律的話對於本國政府來講十分具有權威性,本土的英國人只是看到了虎門海灘上被銷毀的鴉片,只知道身在廣州的英國人在清政府的“壓迫”下被迫交出了“財產”,即使這些“財產”嚴重侵害了他國的利益,然而從通過鴉片貿易在中國牟取利益已經成為英國既定政策的角度來看,義律的話無疑具有十足的煽動性,更何況義律還拋出了“人權”觀念。

後世的觀點認為,鴉片戰爭是多種原因聚集的一場戰爭。例如英國人需要保證對華的稅收,他們需要繼續開拓中國市場(英國人稱這場戰爭為“通商戰爭”)轉變貿易逆差,以及大清帝國盲目開戰等諸多原因。然而通過仔細分析義律寫給本國政府的所有信件,不得不承認他說的“清政府侵犯英國人財產”的說辭,在當時的英國人看來,算是發動戰爭的一個原因。

作為世界上率先進入工業時代的英國,在完成君主立憲制的轉型後,除了國家經濟實力和政治建設在國際上遙遙領先之外,人權觀念也得到固立,而且西方的普世精神又有將它的價值觀對外輸出的原動力。雖然我們都知道英國人對華的鴉片生意是侵犯了中國人的人權,但正所謂道理在別人身上才是道理,英國人通過義律只知道大清帝國將英國人的財產—鴉片“無情”地收繳銷毀,這是侵犯了英國人的財產,卻不聞不問鴉片對中國人造成了多大傷害。在他們看來,只要保證英國人在中國的地盤上能賺到錢,保證英國人的人權,哪管什麽鴉片貿易在中國掀起的滔天巨浪。事實上西方的人權觀念從來都是只針對西方人,所謂的普世精神也只是一種精神而已。

早就存心不良的英國人,從義律的煽動說辭中找到了對華動武的借口,而“人權”觀念的提出,也容易被國內各個階層所接受。不過在道光二十年(1840)三月,英國國會就是否對清政府采取軍事行動的投票中,支持者以微弱優勢通過了對華動武的決定,而且這還是在維多利亞女王的影響下。這也說明了英國國內的人對於這場武力行動以及開戰後會產生什麽影響,並沒有十足的把握和應對準備。

值得一提的是,一直到鴉片戰爭結束為止,英國也沒有正式對大清帝國宣戰,他們只是把這場武力行動看成是對虎門銷煙的一次報復行動,這一點從他們僅僅派出四千名士兵遠征中國就可以看出。然而讓英國人沒有想到的是,就是這樣在他們看來只是一場報復行動的武力打擊,居然讓他們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好處,當然也改變了他們的對手—中國的命運。

2. 朝廷的應變

林則徐的虎門銷煙,不僅讓他得到了皇帝陛下的榮譽賞賜,也讓朝廷上下一片歡聲笑語。然而作為那個時代算是有些世界眼光的林則徐則深知,虎門銷煙僅僅是個開始,義律忽然之間偃旗息鼓,讓他隱約覺得英國人絕不會就此善罷甘休。事實上他也明白,自從他作為欽差大臣來到廣東查禁鴉片時起,他就已經被推向了風雲變幻的浪尖之上。雖然在此之前他向皇帝陛下表達過自己的猶疑,皇帝陛下也給他吃下了定心丸,然而他始終覺得,虎門銷煙之後才真的是山雨欲來風滿樓,決定國家命運和自己前途的時刻即將到來。

林則徐早已經意識到,禁煙必須以武力作為後盾,面對敵人的種種挑釁,他堅持認為不必空談抗議或驅逐,唯有嚴陣以待,堅決予以還擊。在林則徐看來,戰爭是迫不得已的事情,他對接下來可能要發生的戰爭的態度是:不怕戰爭,但絕不打無把握之仗。

基於這種指導思想,林則徐在禁煙的過程中,已經開始加強戰備,在他下令包圍外國商館的同時,開始調集戰船,整頓水師,增設炮台,演練槍炮,等等,以應付可能出現的戰爭。而且林則徐相比他同時代的官員,具備一定的民眾視野,他打破那些官老爺“防民甚於防寇”的痼疾,利用民眾的熱情和力量,以彌補清軍長期以來因為羸弱所造成的防務單薄。

為了加強防務,他告示沿海居民“群相集議,購買器械,集合丁壯,以便自衛”,鼓勵民眾與士兵一起奮勇殺敵,提出一旦發現英夷上岸,人人均可奮力誅之,不論軍民,能殺夷人者,均按所獻夷人首級給予重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