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戰爭依舊繼續

1. 激戰廈門

英國政府對義律這一年多來在中國的表現並不滿意—義律這一年多雖然為英國在華賺取了不少利益,但賺取得還不夠。

下一步的劇情大家都猜到了,英國人用璞鼎查替換義律,擔任對華事務總督。

璞鼎查,十二歲即入海軍,1806年隨英國海軍到達印度,同時升任小隊長,曾參與英國海外殖民活動四十年,愚弄印度土著王,擴大英國人在印度的權力,後來在侵略阿富汗的戰爭中晉封男爵,是一個極其狡猾的政客。他因為富有經營亞洲事務的經驗,而受到巴麥尊的賞識,進而取代了義律成為對華事務的全權代表。

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十六日(1841年6月5日),璞鼎查到達澳門,立刻通知清政府廣東當局,宣布自己取代了義律,並發布綱要一份,聲明如果清政府不派全權代表接受綱要上所列的全部條款,他就會采取必要的軍事行動,同時拒絕同奕山派來的代表進行談判。

璞鼎查的態度擺明了是要擴大對華戰爭,而且沒等奕山有所反應,他就於七月五日(8月21日)率領三十五艘軍艦,海陸軍三千五百人,開始了英軍的第二次北上。

道光二十一年七月九日(1841年8月25日),英國軍艦突然侵入廈門。當時駐守廈門的是閩浙總督顏伯燾。早在琦善對英求和時,顏伯燾就十分憎恨這種搖尾乞憐的做法,力主抵抗英軍的入侵。在調任閩浙總督之後,他意識到英國人可能會來到廈門,於是積極進行備戰。他將自己的駐地移駐到廈門前線,大量制造戰船,並從國外購買船只五十余艘,又招募上千名兵勇,同時修築三個堅固的堡壘,以加強廈門海岸的整體防務能力。當時的英軍海軍將領巴爾克到達廈門後,發現這三個堡壘非常堅固,即使是英軍威力極大的火炮也打不透。

除此之外,顏伯燾在廈門外圍的大擔、小擔、吾嶼、青嶼四個小島增設炮台,在白石頭、安海、水操台等地外圍,增設二百七十門大炮。由白石頭至沙尾坡一帶建造高一丈、厚八尺、長五百丈的石墻,每五丈之間留有一個炮洞,以防止英軍登陸。鼓浪嶼作為咽喉要地,也設置了數座堅固的石砌炮台,安設了七十六門大炮,並環以沙墩炮台,以加強主攻炮台的防禦能力。

應該說,經過顏伯燾的努力,廈門的防務得到了增強。但從中英軍事實力對比角度來看,廈門的防禦能力還有著嚴重的薄弱之處。更重要的是,顏伯燾雖然有抗英的決心,但是自身缺少軍事經驗。

廈門城坐落在一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隘口後面,以清軍當時的軍事實力,比較現實的戰法是以此為依托重兵防守。然而顏伯燾卻並未作此想,而是主張主動進攻出洋禦敵。

當英軍艦隊駛抵廈門後,立即向廈門清軍發出限期交出廈門的通牒。顏伯燾得到消息後,立即宣布進入戰爭狀態,他自己和道員劉耀春駐守白石頭一帶,並傳令對岸的嶼仔尾、中路的鼓浪嶼做好進攻準備,和自己三路夾擊英軍戰艦。

次日清晨,英軍見清軍對前一天的通牒沒有任何回應,開始用火炮猛烈地轟擊各炮台,於是繼《廣州和約》簽訂後,中英休戰的局面徹底結束,雙方再次開戰。

面對英軍的炮火,清軍奮力反擊。按照顏伯燾事先的安排,白石頭、嶼仔尾、鼓浪嶼三處炮台合力轟擊英軍戰艦。最初取得了一定效果,迫使英軍兩艘戰艦因為中彈而退出戰鬥。不過英軍很快改變戰術,采取集中一點的辦法,用七八艘艦船上的二三百門大炮轟擊一個炮台,另外派小船引渡陸軍分路登岸,意圖進行前後夾擊,逐個擊破清軍的三個進攻點。

隨著時間的推移,清軍火炮的劣勢逐漸顯露出來,畢竟自己的鐵炮不如英軍的銅炮輕便,火力也不密集。清軍就這樣與英軍相持到下午三時,鼓浪嶼首先被攻陷。英軍攻擊另外兩個炮台時,雖然清軍頑強抵抗,但因為英軍槍炮兇猛,最終也跟著陷落。

英軍占據廈門周圍島嶼的炮台後,立即扭轉清軍設在炮台上的大炮,反過來轟擊廈門。廈門官署及街道皆被焚毀。顏伯燾眼見自己苦心經營的防線瞬間崩塌,心中頗為憤恨,無奈之下只得帶領清軍退守石寨,進而又退守同安。

廈門之戰再次以清軍戰敗而告終。這是英國政府決定擴大侵華戰爭的第一仗,對於璞鼎查而言算是首秀成功。但英國政府的主要目的並不是進攻福建地區,而是北上向清政府施壓,讓其接受他們提出的全部條件。

英國政府十分清楚,戰爭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為了讓自己接下來和清政府的談判處於有利位置。七月二十日(9月5日),英軍決定撤出廈門,僅留六只艦船、四百名士兵駐守,其余艦船繼續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