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二次鴉片戰爭(第4/18頁)

當時,伯駕的修約交涉所遭遇的情況,讓英國公使包令甚為不滿。他向英國外相報告說,對清政府要實行武力威脅,用孤單的行動而不伴以強大的軍事壓力,就沒有希望令中國有任何重要的讓步。法國使館代辦也同意包令的看法,因此他們沒有與伯駕一同北上。

不過伯駕還是希望做最後的努力,他從上海乘船到福州,會見閩浙總督王懿德,結果被告知修約事宜是兩廣總督負責的事情,其余相關人員不能代為上奏。而後伯駕又返回上海,會見上海道藍蔚雯,希望他能代奏鹹豐皇帝派一員欽差大臣到浙江商議修約之事,結果依舊是石沉大海。

九月十三日(10月11日),鹹豐皇帝發布諭旨:

1.怡良等人設法對洋人加以開導,達到拒絕修約的目的。

2.桂良要嚴密防範,如果有夷船到來,不可派大員見他們。

3.禁止沿海居民及商漁船只與夷船交易貨物,只要讓他們覺得無利可圖,必然放棄修約的要求而回返。

鹹豐皇帝的這個諭令,可以說是有些因噎廢食和蠻橫無理,而當時的大清帝國在西方列強面前,依舊沒有蠻橫無理的資本,這一點很快就在不遠的將來得到印證。

2. 廣州戰事

在鹹豐皇帝發布諭令的三天前,遠在廣州的海域之上發生了決定大清帝國國運以及諸多人命運的事件,這就是我們前邊提到過的導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導火索—“亞羅號事件”。

鹹豐六年九月十日(1856年10月8日),廣東水師千總梁國定例行巡邏時,在珠海炮台附近的碼頭,搜查出私運鴉片的中國劃艇“亞羅”號,逮捕了兩名海盜以及十幾名涉嫌私運鴉片的中國船員,然後將船上的英國國旗扯下。

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得到消息後,率先發起挑釁,辯稱“亞羅”號劃艇是大英帝國的船,中國水師私自扣留該船,並扯下英國國旗,是典型的侮辱英國國格行為,要求葉名琛立即放人並賠禮道歉。

以後世的角度看,“亞羅號事件”很可能是英國人借口對清政府動武而達到修約目的的陰謀,因為後來包令也承認,經過他們的調查,“亞羅”號是無權懸掛英國國旗的,允許這艘船這樣做的執照已經於八月二十九日(9月27日)期滿。在這個日子之後,“亞羅”號就不再受英國保護。

可是當時清政府並不知道其中緣由,葉名琛為了防止事態擴大,命令南海縣丞親自帶著照會文件和被逮捕的船員送交巴夏禮。但是巴夏禮只接收了被捕的船員,並不開啟照會文件,要求梁國定必須親自來,重新定案,糾正自己的不察之罪。九月二十三日(10月21日),巴夏禮向葉名琛發出最後通牒,以次日為限,如果不能滿足自己的要求,就發兵進攻廣州城。

葉名琛對此無動於衷,性格傲慢古板的他,認為這不過是巴夏禮的一種外交手段,因此沒有做戰前準備,廣東地區的清軍對英國人即將發動戰爭也毫不知情。就是在這樣一種疏於戰備的情況下,九月二十五日(10月23日),英軍海軍上將西蒙麥格理率領軍艦三艘、士兵兩千人,突然闖過虎門海域開進內河,用火炮轟擊廣州城。

在英軍發動進攻時,葉名琛正在校軍場觀看鄉試的馬箭科目。他正看得興致勃勃,忽然聽到隱隱傳來的炮聲,兵丁向他報告說英軍艦船已經進入內河,水師因為沒有得到命令,因此不敢發炮還擊。

當時葉名琛的反應是“無妨!等到天黑之後,這些蠻夷必然離去,傳令讓內河水師收起戰旗,不可放炮還擊”。這位總督大人說完後,繼續興高采烈地觀看鄉試。讓他沒有想到的是,此後一連三天,雖然他始終穩坐在校軍場的最高寶座上觀看鄉試的熱鬧場面,但英軍始終未曾離去,而且利用火炮的優勢成功占領了珠海炮台。

當時廣東清軍共有七萬四千余人,廣州城內外有守軍一萬兩千余人,城郊炮台有十座,內河炮台有二十二座,每座炮台有守軍二十至六十人不等,守衛力量不算弱,但是在葉名琛的不抵抗命令下,只能眼巴巴地看著英軍將炮台擊毀。

九月二十九日(10月27日),英國軍艦再次駛進內河,以葉名琛的總督衙門為目標開炮進行轟擊,次日又繼續增強火力向總督衙門方向轟擊。十月一日(10月29日),英軍將廣州城墻轟開,兩三百名英軍士兵攻進城內,清軍被迫與之展開巷戰。由於英軍兵力單薄不敢深入,最終於當晚撤出城外。

英軍攻進廣州城這件事,出乎葉名琛的預料,他倒是不在乎損毀幾個炮台的問題,而是擔心一旦皇帝陛下怪罪下來,自己會因防衛不力而丟了官。因此他采取主動上奏的方式,謊報在廣州海域與英軍臨時發生沖突,最終剿滅英夷水師獲勝,試圖平息皇帝陛下的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