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二次鴉片戰爭(第2/18頁)

鹹豐皇帝得知英美公使先後向葉名琛和怡良提出修約的消息後,指示軍機大臣“唯各國通商事宜,向歸兩廣總督專辦”,也就是說修約事宜除了葉名琛之外,所有大臣全都不得插手。而且他還諭令怡良、吉爾杭阿等有關大臣,對於公使的要求,必須予以拒絕,千萬不要被他們的謬論所蠱惑。

六月九日(7月3日),英國公使包令在上海會晤江蘇巡撫許乃釗,要求修改條約,許乃釗允諾包令可以向皇帝陛下奏明此事。沒想到就是因為這句話,許乃釗被鹹豐皇帝以辦理夷務不當為由而革職,任命吉爾杭阿為江蘇巡撫。

有了許乃釗的前車之鑒,除了葉名琛之外,所有人在面對三國公使時,都回避修約事宜。從六月到九月,三國公使一直沒有停止修約的努力,他們先後向怡良、葉名琛、吉爾杭阿提出修約請求,從江蘇到廣州、香港、上海都留下了公使們的足跡,他們甚至宣稱要向鹹豐皇帝申訴,即使這樣也沒能得到些許回復。

吉爾杭阿在匯報中認為,應該再派一員欽差大臣會同兩廣總督妥為查辦。如果洋人說得有道理,不妨就同意修約;如果認為洋人們的說法荒謬,幹脆就直言拒絕。

吉爾杭阿的意思就是,皇帝陛下不要模棱兩可,因為他深知如果把洋人們惹惱了,他們是會架上大炮的。但鹹豐皇帝依舊是不置可否,這一點我們從他的諭旨中就可以明顯感覺到:

該撫身任封圻,安內攘外,責無旁貸,獨不可折之以理,而必待欽派重臣,朕又安用汝等督撫為耶?

這就是典型的踢皮球行為了。吉爾杭阿等大臣看到皇帝陛下即將發怒,全都不再表態。鹹豐皇帝也以為洋人們吃了幾次閉門羹,自然就會消停下來,但是他顯然低估了公使們的意志力。就在鹹豐皇帝下達諭令的同一天,英國公使包令、美國公使麥蓮以及法國使館秘書哥士耆,帶領三百名士兵乘軍艦到達天津白河口,要求到天津或北京直接和鹹豐皇帝商談修約事宜。

在鹹豐皇帝看來,洋人們此時來真是分不出眉眼高低。要知道鹹豐四年(1854)的時候,鹹豐皇帝正在為如何防堵太平天國北伐軍而煩心不已,現在洋人們又來添亂,他的煩躁情緒又一次陡然而生。他堅決不允許直隸總督桂良出面和洋人們見面,命令桂良做好天津的防務工作。同時諭令天津總兵雙銳、長蘆鹽政文謙先後到大沽口聽取意見,指示他們面對洋人們的時候要端正態度,要不卑不亢,正確開導他們,杜絕他們對大清帝國的覬覦之心。

雙銳和文謙因為有許乃釗的前車之鑒,所以面對包令等人時,都是一口回絕修約之事,搞得洋人們很是無奈。不過英國通事麥華陀倒是表現出了強硬姿態,表示如果天津官員不代奏皇帝陛下商談修約事宜,那麽以前雙方所定的各項條約都算作廢,列強們將重新與清政府訂立條約。

值得一提的是,麥華陀是修約事件中首先提出廢止條約的人,這算是一種警告,因為他知道大清帝國連修約都不同意,更談不上重新訂立條約,洋人們想要重新訂立條約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開啟戰端。麥華陀的話其實已經是在警告清政府會再次面臨戰爭威脅,只不過他的話說得極為婉轉。同一天,文謙上奏詳細匯報了談判的經過,認為雖然前去談判的官員已經與洋人們唇槍舌戰一番,但就是無法說動洋人放棄修約。他希望皇帝陛下能夠派遣欽差大臣或者諭令桂良來到天津,親自看看洋人們到底是個什麽態度,然後再斟酌如何處置。文謙的這個建議,明顯是怕皇帝陛下懷疑自己在談判過程中出工不出力,或者因為能力問題而辦事不力,同時他也希望皇帝陛下能夠讓桂良到天津切身感受下自己的難處。

或許是委婉的武力威脅讓鹹豐皇帝受到了觸動,他在稱贊文謙考慮周全後,便諭令直隸總督桂良前往天津。不過他特別指示桂良,不要親自出面去見洋人,一定要身處二線指揮談判事宜。

九月二日(10月23日),桂良詳細了解情況後,向鹹豐皇帝奏報籌議與英美的交涉辦法。鹹豐皇帝擔心桂良失去耐心而急躁,提醒他作為直省大吏,如果與洋人們爭辯不休,丟了朝廷的臉面是要治罪的。為此他讓文謙出面回絕洋人們的修約請求,這樣就等於將桂良保護起來。

應該說桂良還是十分願意為皇帝陛下分憂的,他上奏表示自己會控制好情緒,親自出面與洋人們談判。不過鹹豐皇帝依然拒絕,而是讓崇綸出面與洋人們會談。

九月十三日(11月3日),崇綸會見英國公使包令、美國公使麥蓮,在會談中,包令針對修約事宜提出了“公使入京、準入內地、免內地稅、承認鴉片合法進口”等要求;麥蓮則提出“開放長江、準許在中國沿海捕魚、準許洋人在中國開礦、在中國設立官棧囤積貨物以及三年內貨不出售不繳稅”等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