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二次鴉片戰爭(第3/18頁)

崇綸將英美公使的這些要求向鹹豐皇帝詳細做了匯報,並建議有選擇地同意查辦幾項,以示對洋人們的懷柔。但是鹹豐皇帝只同意三條,即:民夷相爭可以公平審判;上海欠稅可以酌情減免;停止廣東準備加抽茶稅的做法。除此三條之外,其他要求全都駁回。

鹹豐皇帝的修約底線顯然不能滿足英美兩國的要求,因此九月十八日(11月8日),當崇綸將事先擬定好的照會文件交給英美公使,並表示其他條款只是未來或許會有商議的余地時,包令和麥蓮表示甚為不滿,氣憤之下揚帆南下。清政府與英美兩國的第一次修約談判就這樣無疾而終。

1854年的這次修約,鹹豐皇帝以強硬的姿態回絕了英美公使,但包令和麥蓮並沒有將事態擴大,也就是說修約事宜目前還僅僅停留在外交階段。從鹹豐皇帝的反應來看,已經睜眼看世界十幾年的大清帝國,此時依舊沒有對外部的世界有一個正確的認知,這也就導致“修約事件”在鹹豐皇帝依舊是天朝上國支配一切的心態作用下,最終沒能有一個理想的結果。

當然,洋人們是從中美《望廈條約》中尋找突破口而提出修約的,畢竟那個時候《望廈條約》還沒有屆滿十二年,所以鹹豐皇帝的拒絕,也讓英美公使找不到借口興風作浪。不過從利益角度看,永遠追求利益最大化以及努力擴大在華特權的英美各國,是不會就此偃旗息鼓的。兩年後,隨著中美《望廈條約》屆滿十二年,“修約事宜”再次被洋人們擺上桌面。

鹹豐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856年2月3日),江蘇巡撫吉爾杭阿收到代理蘇松太道藍蔚雯的報告,說新任美國公使伯駕即將到達上海,將重新開啟與清政府的修約談判事宜。兩江總督怡良和吉爾杭阿共同上奏鹹豐皇帝,希望皇帝陛下能夠讓一直介入修約事宜的葉名琛繼續與洋人們周旋。於是鹹豐皇帝立即派葉名琛奔赴上海,並指示他:“務宜恩威並用,絕其北駛之念。”

鹹豐皇帝不希望再出現兩年前包令和麥蓮直接到天津的情況,所以提前諭令葉名琛想方設法要攔住伯駕。對葉名琛而言,攔住伯駕不是難事,但要斷了洋人們的修約念想,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葉名琛對於伯駕還是有些了解的,這個眼科醫生出身的美國人在廣州已經待了二十年,對中國的社會狀況十分熟悉,是個“中國通”,擔任過駐華公使參贊、代辦等職。前任公使麥蓮因病回國,美國政府任命他接替麥蓮的職務。值得一提的是,伯駕對於修約問題主張采取強硬措施。在上任之前,他曾經到倫敦會見英國外相克拉蘭敦,又到巴黎與法國外長瓦爾斯基會談,而後又回到香港專門與英國公使包令、法國代辦顧隨討論修約問題。

在奔赴上海之前,伯駕就曾經向葉名琛發出照會,但被葉名琛拒絕,於是伯駕讓美國駐上海領事通知兩江總督怡良,準備北上商談修約事宜。

有了皇帝陛下的諭令,葉名琛不能再回避,他向皇帝陛下表態自己會竭盡全力鉗制伯駕,希望能夠將雙方的矛盾消除在萌芽狀態。

葉名琛是這樣表態的,當然也是這樣做的,不過想要消除因修約事宜所帶來的矛盾,絕不是僅僅修訂條約中的文字那麽簡單。換句話說,如果在原定條約的基礎上不能擴大洋人們在華的特權,這場修約談判注定會走向失敗。

然而鹹豐皇帝的想法恰恰與洋人們背道而馳,這一點從鹹豐六年(1856)六月他下的諭旨中就可以看出:

各夷議定條約,雖有十二年後公平酌辦之說,原恐日久情形不一,不過稍有變通,其大段斷無更改,故有萬年和約之稱……如其堅執十二年查辦之語,該督等亦只可擇其事近情理無傷大體者,其變通一二條,奏明候旨,以示羈縻。

鹹豐皇帝只是想以微小的讓步,應付美國的修約要求。本質上,這是大清帝國在被迫睜眼看世界將近二十年後,依舊未能與外部世界融合的故步自封的體現。

經歷過鴉片戰爭之後,中國與世界在同步發生著變化,洋人們徹底將中國請下了神壇,大清帝國的高層統治者們也對歷來被他們視為“蠻夷”的西洋各國,有了進一步深刻的認識,至少已經被洋人們的堅船利炮打疼。可是從鹹豐皇帝的“以示羈縻”來看,大清帝國此時依舊沒有擺脫天朝上國的心態,因為羈縻之策是宗主國控制番邦各國的策略,而當時的世界已經進入了各國展開平等外交的時期,因此鹹豐皇帝的理念是不可能得到洋人們的認同的。從這一點來講,修約產生的矛盾,不過是問題的表象而已。

鹹豐皇帝想要繼續用羈縻之策與洋人周旋,但讓他想不到的是,這一次洋人們準備對大清帝國施加軍事壓力來達到自己修約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