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祺祥政變(第2/14頁)

隨著自身角色的變化,葉赫那拉氏開始滋生野心,而她總是試圖走向政治前台的表現,讓鹹豐皇帝十分不滿。清末學者費行簡在《慈禧傳信錄》中有一段話,從中就可以看出葉赫那拉氏當時是個什麽表現:

既生穆宗,乃立為妃。時洪楊亂熾,軍書旁午,帝有宵旰勞瘁,以後書法端腴,常命其代筆批答章奏,然胥帝口授,後僅司朱而已。迨武漢再失,回撚交作,帝以焦憂致疾,遂頗倦勤。後窺狀漸思盜柄,時於上前道政事,帝浸厭之,嘗從容為孝貞後言妃機詐。孝貞素寬和,殊無裁制之術。帝復以告恭親王奕。對:妃實誕育元子,望上矜全。帝意少解。後亦斂跡。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鹹豐皇帝生前已經看出了葉赫那拉氏的野心,也采取過限制措施,甚至動過除掉她的念頭,如果不是孝貞顯皇後(慈安太後)的寬和、奕的寬慰以及葉赫那拉氏的收斂,或許未來就不會有威風八面的慈禧太後。通過很多事情我們也可以看出,鹹豐皇帝的思想反復無常,對葉赫那拉氏始終處在一種矛盾交織的心理狀態,即便有過錯,也總會被生下載淳一事而沖淡。事實上鹹豐皇帝也明白,自己雖然把兩枚印章授予孝貞顯皇後和載淳,但葉赫那拉氏作為載淳的生母,是肯定要染指“同道堂”這枚印章的權力。

當時肅順門下的王闿運有一首《獨行謠》,就隱喻:

祖制重顧命,姜姒不佐周。誰與同道堂,翻怪垂簾疏。……

王闿運對事情看得很透徹,後來的事實也印證了他所說的“垂簾疏”。

但是起初,當七月十七日(8月22日)鹹豐皇帝咽下最後一口氣時,葉赫那拉氏雖是新皇帝的生母,卻沒有多少人在乎她的感受,顧命八大臣全都圍繞在皇太後鈕祜祿氏身邊,謹奉這位東太後的懿旨行事。

但問題的關鍵是,葉赫那拉氏並不是個甘於平庸的女人,兒子已經繼承皇位,她這個對權力充滿熱情的母親,開始定計向大清帝國的最高權力逐漸邁進。

2. 宮廷積怨

鹹豐皇帝去世後,八大臣由於受命先帝,取得了執掌朝廷大權的合法地位,盡心輔佐皇太後和幼皇帝。八大臣是鹹豐皇帝在熱河親自點名受命,因此時人稱之為“熱河派”。可是當時朝廷內部並不僅僅只有“熱河派”染指最高權力,除了皇帝的生母葉赫那拉氏之外,恭親王奕作為曾經也有機會登上帝位的實力派競爭者,在朝廷內也是舉足輕重。

事實上從鹹豐皇帝即位伊始一直到他去世的十多年間,除了外患不斷之外,朝廷內部也是逐漸有了不少積怨,這些都是後來發生“祺祥政變”的直接或間接原因。

之所以說恭親王奕也曾經是皇位的有力競爭者,原因在於清朝並不拘泥於立嫡立長的制度,皇帝選擇繼承人從來都是以賢能為標準。而恭親王奕雖然年齡比鹹豐皇帝小,但各方面才能絲毫不比四阿哥奕差,只是因為道光皇帝綜合考慮多方面原因,才最終立奕為繼承人。

鹹豐皇帝奕即位後遵從父命,封奕為恭親王。可是這一冊封直到鹹豐三年(1853)才正式執行。而且,鹹豐皇帝當時做出了一個違背祖制的決策,那就是任命奕在軍機大臣上行走。按照清朝祖制規定,親王和皇子是不能擔任軍機大臣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宗藩削弱皇帝權力。

可是當時太平天國起義如火如荼,原軍機大臣麟魁、邵燦等人年齡老化,於是鹹豐皇帝罷免了他們,將奕、瑞麟、杜翰等人充實進軍機處。奕作為親王,在軍機處地位是最高的。鹹豐四年(1854),鹹豐皇帝又授奕都統、右宗正、宗令等職,這樣一來兄弟兩人因為皇位繼承問題而產生的隔閡,隨著奕地位的不斷提高而一度緩和下來。

然而好景不長,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兄弟兩人再次產生新的矛盾,首當其沖的一件事就是關於奕生母的封號問題。

鹹豐皇帝九歲時失去了生母全皇後,由奕的生母靜皇貴妃撫養長大。鹹豐皇帝即位後,給這位靜皇貴妃上的尊號是:皇考康慈皇貴太妃。奕對這個封號並不滿意,經常要求加封生母為太後,鹹豐皇帝對這個要求不置可否。

清朝的歷史上曾經有很多由皇貴妃進封皇太後的先例。按照慣例,鹹豐皇帝完全可以為康慈皇太妃進封皇太後,但他並沒有這樣做,這對奕的心理和感情是個巨大的打擊。

事實上,我們可以揣測出鹹豐皇帝的真實所想,無非是因為康慈不是自己的親生母親,在十多年的撫養過程中,難免表現得不如對親生兒子那麽疼愛。盡管從感情而言,童年經歷的一些事情可能難以從記憶中抹掉,但已經貴為皇帝的鹹豐皇帝因小嫌而不念大恩之舉,未免顯得過於小氣,而有失帝王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