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特權集團

“我演講時必須要有一大群聽眾,”希特勒有一次對朋友這樣說,“因為在都是好友的小圈子裏,我從來不知道該談些什麽。“1919年10月的一個夜晚,他作為德國工人黨的演講者初次亮相,到場人數只有100人,但是他們卻足以激發希特勒的雄辯之才。盡管希特勒當時不是最具吸引力的人物,但是在那個秋季夜晚,他慷慨陳詞,激情似火,極大地提高了募捐活動的效果,鞏固了他作為黨內宣傳人員的地位。從現在起,他要鼓動演講,宣傳造勢。用他自己喜歡的話來說,他要成為“運動”的“鼓手”。當時希特勒還沒有把自己看成是一股政治力量的領導人,只把自己視為搖旗呐喊、替別人招買兵馬的小人物,為將來出現的黨內鐵腕人物、德國獨裁者爭取民眾的支持,擴大影響。他說:“我們的任務是當那位獨裁者出現時,向他交出一支忠心效力的隊伍。”2

1920年2月,希特勒作為一名嚴肅的大眾蠱惑演講者正式登場亮相。地點是慕尼黑赫赫有名的皇家啤酒館。後來他在自己所寫的那本矯揉造作的宣言式著作《我的奮鬥》裏,把那次亮相演講贊頌為史詩般的英雄時刻。然而,其實際情形反倒有點平淡無奇。那次聚會的中心人物是另一位演講者。在德國工人黨的傳單上甚至連希特勒的名字也沒有。不過希特勒雖然是一位後備演講者,卻使大約2000名聽眾興致高漲,群情振奮。即使在陳述該黨那個高談闊論又平庸乏味的二十五點綱領時,希特勒同樣博得了支持者的歡呼喝彩,也引起了數百名社會黨對手們的嘲笑奚落。後者專門為演講而來,將此次聚會變成了激烈的政治集會。人們站在桌椅上互相大聲指責。3在納粹黨人和社會黨人之間差點爆發沖突之後,聽眾們離開了啤酒館,在大街上繼續高聲辯論,談論著希特勒和那次演講,談論著各種問題。一夥表示反抗的共產黨人和社會黨人唱起了左翼歌曲——《國際歌》。希特勒完全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使德國工人黨引起了公眾關注。“無論他們嘲笑,還是謾罵,這都無所謂,”他後來寫道,“關鍵是他們提到了我們。”

聽眾越多,希特勒現場發揮就越好。他發現自己有能力同民眾打成一片,有能力體察他們的喜怒哀樂,說出他們的心裏話。“一個偉大的演講家能夠與廣大聽眾情感相通;他能夠感覺到哪些話可以說到他們的心坎裏,”希特勒這樣寫道,“他可以從他們的臉上看出……他們是否被說服了。”4廣大聽眾的熱情關注和過分贊揚使希特勒大受鼓舞。這是一種雙向影響的關系。這種關系後來深深影響了希特勒的政治生涯。有時“我面對著2000名聽眾發表演講,其中就有1800人用敵人的眼睛看著我,”希特勒回憶說,“三個小時以後,我看到聽眾越聚越多,他們怒不可遏,義憤填膺。”因為他們被希特勒描述的政治惡行深深地激怒了。5雖說希特勒在文過飾非、誇張造勢方面功夫一流,但是有關他成功發表長篇演講的報道至少使上述說法具有一定可信性。

就在皇家啤酒館舉行那場極為重要的盛大集會之前,德國工人黨內部對於預定這樣大型集會場地是否明智曾經展開過激烈爭論。該黨創建者之一哈勒擔心屆時會有一半的座位空閑,整個活動看起來可能會失敗。希特勒認為情況正好相反,事實證明他說對了。在希特勒那次演講大獲成功之後,德國工人黨對於在大型場所舉行群眾聚會不再回避退縮。無論希特勒在哪裏現身,他都是重要演講者。他的大名只要出現在宣傳海報上必定意味著群情激昂,甚至還有可能引發沖突。他屢次回到皇家啤酒館,經常吸引到大批聽眾。1920年秋季,希特勒對著滿場聽眾發表狂熱演講《為什麽我們是反猶太主義者?》,被現場2000多名聽眾的喝彩歡呼聲打斷了50多次。6

在扮演“鼓手”角色期間,希特勒還不是德國工人黨領導層。但是形勢很快變得非常明朗:宣傳鼓勁是該黨的活動重心。德國工人黨不參與競選,不推出候選人,在任何委員會或官方機構沒有自己的成員代表。它只是宣傳造勢,吸引大眾,這就是它存在的理由。而希特勒是該黨頭牌宣傳鼓動名嘴。

隨著希特勒吉星高照,卡爾·哈勒變得黯然失色。希特勒這位後來居上者大獲成功之處正是哈勒的失意短板所在。因此哈勒大受刺激,退出了德國工人黨領導班底。在希特勒的倡導建議下,德國工人黨的名稱擴展為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德語縮寫為NSDAP.希特勒在該黨原來的名稱上加上“國家社會主義”這個詞語,旨在超越最初僅僅針對工人階級的建黨宗旨,希望引起更多階層的共鳴。他力圖從民族主義角度重新定義社會主義內涵,反對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社會主義國際概念。他不接受共產黨人有關階級鬥爭的理論,希望樹立全國性的沒有階級差別的社會觀念,捍衛私有財產,猛烈抨擊“壟斷資本”(經常被作為替罪羊)所造成的各種破壞性後果。在希特勒心目中,“國家(的)”與“社會(的)”是兩個相同的公有社會概念。希特勒解釋說:“‘國家’首先意味著在行動中體現出對(德國)人民的無限熱愛。……‘社會’意味著……每個人都要為社會利益而效力,時刻可以為它獻出生命。”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