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發現使命

幾個月來,慕尼黑謠言四起,瘋傳又要發生一次武裝暴動。1923年秋季,在巴伐利亞州首府擁擠不堪的啤酒館裏和樹木蔥蘢的室外咖啡館,人們經常聽到一個魔咒般的單詞:losschlagen.2這個單詞在德語裏的意思是“進攻”、“打擊”、“聽任……發展蔓延”。每個人都想知道,希特勒及其納粹黨將會采取什麽樣的進攻行動。另外,巴伐利亞州的幾股鼎足勢力——由文官武將組成的執政三巨頭這樣一個奇特的領導班底——又將會采取什麽樣的進攻行動呢?必須有人出手發難。希特勒希望向“罪惡巢穴”——柏林進軍,推翻魏瑪共和國政府。巴伐利亞議會的社會民主黨成員威廉·霍格納回憶說,當時在大多數巴伐利亞人看來,希特勒的上述想法確實不錯。他寫道,在動蕩不定的年代,可能會發生武裝暴動已經成為巴伐利亞首府民眾的一個“堅定信念”。3希特勒指出:“人們從房頂上發出呐喊,支持武裝暴動。”4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五年裏,德國經歷著國家巨變,社會動亂,整體時局每況愈下。戰爭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歷史悠久的君主制紛紛倒台。自1815年維也納會議起,沒有發生重大變化的世界開始分崩離析,千瘡百孔。根據新的獨立主權國家要求,國與國之間的邊界被重新劃分,人口也發生變動、遷移。德國喪失了海外領地,被從大規模殖民活動中排擠出去。在俄羅斯,由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運動奪取了國家政權。魏瑪共和國——那是德國首次徹底實行民主制度的一次嘗試——一直根基不穩,更換了7個首相,經歷了9屆政府內閣。5擁有400年悠久歷史的霍亨索倫王朝的君主政體在戰後1918年,突然被從未經過檢驗的議會制所取代。此舉並未得到右翼民族主義者、軍方大多數官兵以及各部分政治精英的完全支持。就連共和國第一任國家元首弗裏德裏希·艾伯特總統也一直態度矛盾。這位社會民主黨領袖曾希望在1918年11月愷撒·威廉二世退位後實行英國式君主立憲制,他反對共和國在政府最高統治職位上安插一個沒有統一作用的世襲人物。“你根本沒有權力宣告成立共和國”,他曾經對菲利普·謝德曼怒吼道。後面這位政治家在1918年11月9日那天從德國議會大廈的一扇窗戶裏宣告成立共和國。6

20世紀20年代初期,急劇崩潰的經濟形勢迫使一些社會群體渴望鐵腕人物回歸,甚至渴望恢復君主制。1923年是德國自1918年在一戰中慘敗後最艱難的一年。國內惡性通貨膨脹已達到1美元兌換4.2萬億馬克的驚人程度。7一條面包售價2000億馬克,一只雞蛋售價800億馬克。一張劇場入場券,有時用錢買不到,必須用兩只雞蛋去換。更糟糕的是,人們的銀行存款全部打了水漂。農民在大豐收的情況下也不願意按著第二天就變得幾乎毫無意義的價格出售自己的農產品。食品短缺引發了騷亂。面對著不斷惡化的通貨膨脹形勢,德國政府只是一味地印制更多的鈔票,有時人們得用手推車載著大量鈔票去購物。

勢不兩立的激烈政治紛爭使德國國內四分五裂。左翼極端主義者(共產黨人)和右翼極端主義者(民族主義者以及一些種族主義派別)相互爭奪生存空間,中間還夾雜著無數其他派別組織。1920年,由瓦爾特·馮·呂特維茨和沃爾夫岡·卡普領導的一次政變(後稱為“卡普政變”)占領了柏林四天,趕在政府垮台之前將其從城中驅逐出去。那時政治暴力猖獗,敵對勢力早在1919年就殺害了共產黨領導人(當時被稱為斯巴達克斯黨成員)卡爾·李蔔克內西和羅莎·盧森堡。在1919年至1922年之間,右翼團體總共實施政治謀殺達350次,進一步加劇了魏瑪共和國初期那種“對暴力表現出的道義冷漠”的社會氛圍。8有個被稱為“執政官組織”的右翼恐怖分子小集團,殺害了簽署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協議的德國政治家馬提亞·艾爾茲貝格,以及德國外長瓦爾特·拉特瑙,後者是猶太人。

德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不甚明朗,這也加重了國內的不滿情緒。根據1919簽訂的《凡爾賽條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落入法國之手,上西裏西亞地區劃歸波蘭。為此,大部分德國人怨氣沖天。再者,自1918年起萊茵蘭地區主要由法國軍隊占領,隨後不久,法國軍隊又占領了德國工業中心魯爾地區。這進一步激怒了德國人。1923年1月比利時和法國的軍隊六個整編師9(其中包括一些來自法國在非洲殖民地的塞內加爾士兵)占領了生產煙炭和鋼鐵的魯爾地區,包括杜塞爾多夫、杜伊斯堡和埃森等重要城市。這次入侵是對德國未能支付戰後賠款的正式報復行動。但是許多人認為,法國總理當時主要是尋找一個方便的借口,力圖沿德國西部同法國、比利時與荷蘭接壤地區劃出一個緩沖區,同時又能進入德國煤田。這種帶有侵略性質的重新劃分疆土的舉動遭到英國反對。由於大部分拖欠的戰爭賠款要以煙炭和實木電線杆等實物形式支付,所以有位英國政治家抱怨說:“自特洛伊木馬時代以來,對木材的使用沒有比這更耗損的了。”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