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北伐初戰:摧枯拉朽下山東

遠在後方的朱元璋其實一刻也沒放松對前線的指揮,尤其是在戰略部署方面,北伐大軍就像放飛的風箏,長線的另一端的手柄始終牢牢握在朱元璋手裏。

14

沂州即現在的山東臨沂,地處山東南部,元代時歸屬中書省管轄,鎮守沂州的就是朱元璋對北伐將士們所舉例的王宣父子,父親王宣,兒子王信,父子發家得益於王保保。尤其是兒子王信,因曾追隨王保保對田豐復仇而被元廷重用,蒙古人明令這位漢人兒子隨父“還鎮沂州”。

父親王宣現在已經是“元帥”級別的大人物了,正式稱謂為“義軍都帥”——凡是蒙古人組織的民團鄉勇,元廷一概稱為“義軍”。其實王宣正式的官銜是“招討使”。

從名義上來說,王宣現在應該能節制元廷所有的山東駐軍,但事實上做不到,駐守樂安(今惠民)的元將俞勝及駐守益都(今青州)的元將普顏不花是不會理睬這位漢人“都帥”之軍令的。

駐守山東的元軍也就是這幾大股,除此之外的各州縣基本沒有部隊駐守。諸位可能要問了:那王保保不也是位軍旅奇才嗎?怎麽會不明了山東對於元大都的重要性?

倒也不是如此,自京杭大運河被元廷費大力氣取直(之前西繞開封附近)之後,山東便成了元大都的左側門戶,不光京師的米糧鹽茶需要路經山東,南方若對大都用兵,這京杭大運河也是一條最為近捷運兵之“黃金水道”,而山東,無疑就是扼住這水道的咽喉之地。

所以,王保保也在此布了精騎數萬,由自己的弟弟脫因帖木兒統帥,防備朱元璋窺覷山東。

但是,計劃往往跟不上變化,元廷對王保保的討伐令一下,別處元軍雖然采取觀望姿態,但導致討伐令頒下來的李思齊等人卻是對王保保玩兒真格的,雙方在山西掐了個死去活來,中間一度王保保還占了下風,這時的王保保不管什麽豬元璋、羊元璋了,一道軍令把脫因帖木兒的數萬鐵騎調到了河南支援自己。

主力部隊一開拔,山東的所謂防務也就成了應景,各地官員雖然“守土有責”,但當真兵臨城下之時,又有誰會與城共存亡?

具體到鎮守沂州的大元招討使王宣,首先遇到了是堅決抵抗還是就勢投降的兩難問題:蒙古人待他可謂“君恩深厚”,不打一下對天下人也說不過去;但若要真打?二十五萬大軍猶如狂飆突降,不是眼睜睜賠進我王氏父子的兩條性命?

有沒有一條萬全之策?別“萬”了,兩全之策也行啊!最好能躺在炕上抱火爐,上下兩面都能熱熱乎乎。

15

十一月初,北伐大軍順沂水來到沂州城下,主帥徐達致書王宣、王信父子:“投降吧,放下武器,待遇從優。”

王宣父子收到徐達的勸降書之後,掂量再三,覺得還是靠近大鍋有飯吃,這些南方蠻子再怎麽折騰,還能當真勝過蒙古鐵騎?但是,前途遠大代替不了眼前之危,過年的餃子再香頂替不了月餅過中秋,對徐達的水路大軍,還是要應付一下。

這就是所謂“緩兵之計”!計定速行,王宣狠狠心大出血了:遣使攜巨款去了應天進貢,態度誠懇表態:願意改邪歸正,立即站到人民這邊來,願意為祖國再立新功!

與此同時,王宣派出了兒子王信,秘密前往莒縣、高密一帶招兵買馬,自己強大了,還怕你什麽徐達?什麽朱元璋?

朱元璋分析了王宣的處境,認為這是大好事,給整個北伐開了個好頭,可以作為敵占區各城守將的表率!立即派遣徐唐臣到了沂州,授予王信江淮平章政事,令其受徐達節制,共同北伐。

朱元璋的使臣?這可是條大魚!逮住他解往大都,皇上不光不會追究自己的棄土不守之罪,肯定還會有另外封賞!

於是,王宣豁上了,率兵趁夜偷襲了明使駐地,準備活捉徐唐臣,誰知行動也過於心急了,徐唐臣初來沂州,本來就警覺異常,發覺了不對頭立即連夜走人,只身逃到了徐達軍營。

這下王宣慘了:徐達何等人?得知沂州陣前起義有變,第二天一早便揮師向沂州發動猛攻,而且為了萬全起見,還命都督馮宗異(馮勝)開壩放水,沂州城頓時水火交加,王宣再怎麽琢磨,也覺得無路可逃,還是走老路吧:開城投降。

徐達認為還是應該給人出路,不管啥時候也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為上策,便允許了王宣再次投降,但卻命令王宣給兒子王信寫信招降,兒子來了,你父子全部有功無罪,不然……

鎮撫孫惟德當了王宣的信使,把老爹的深情呼喚送給了正在莒縣招兵買馬的王信——為了老子的性命,做兒子的也應該有點表示吧?

誰知這時的王信來了個絕的:父子既不同路,何妨“大義滅親”?不光拒不投降,反而一不做二不休,來了個“破釜沉舟”,殺死信使孫惟德,遠遠逃往了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