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北伐初戰:摧枯拉朽下山東(第3/4頁)

徐達任命指揮陳勝駐守濟南,降將酈毅駐守鄒平,指揮張孟駐守章丘,唐英駐守蒲台。徐達本人則自濟南回到益都,揮師東進,進取登、萊諸州縣。

戰局極為單板無趣:元登州守將董車,萊州守將安然也是不戰歸降,這種仗再打下去就沒啥意思了!於是,徐達便留下參政傅友德攻取萊陽以及膠東半島北部諸城,自己率主力大軍開始準備實施朱元璋的北伐第二步方略。

就此,山東境內黃河以南的廣大地盤已完全為明軍所控制,這麽個重要地區,大都門戶,徐達的北伐大軍竟然有了英雄來到了“無用武之地”的感覺,那些聞名天下的蒙古鐵騎就這麽不經打?

就在北伐大軍旅遊觀光一般收復山東之際,應天的朱元璋趁大軍勝利之威,在政治上來了個大舉措:宣布漢人的中央政權在應天建立,國號“大明”,這是中原漢人在相隔將近百年之後重新建立的政權!可以想象到:這對正在前方作戰的大明將士是個絕大的精神鼓舞。

18

插句閑話:大明的首任皇帝自然是朱元璋了,但是,據載老朱還是羞答答謙讓了接連三次,說了些“本人無德無能,怎配擔此重任?”之類的客氣話。——這是中國古代人做皇帝的慣例,那意思就是:哥們兒並不想做皇帝,是大夥硬逼著在下幹的呀!眾人之心即天意,咱這個皇帝是老天授予,你看,想不幹都推辭不掉!

沒啥法子呀?那就“勉強”順從眾議吧。

可是,坐在了皇帝寶座上的朱元璋並沒有被後方的政治、前方的軍事,甚至還有西南四川雲南前線的一切勝利沖昏頭腦,反而冷靜的替北伐主帥徐達考慮起了歸降的元朝官員的安置問題。——在朱元璋看來,政策與策略是帝國的生命,是關乎大明能否健康生存的大問題!

朱元璋派遣天使來到北伐大軍軍營,向北伐主將徐達、副將常遇春傳達皇帝的意見:“大軍現在已經順利拿下了山東,聽說山東各郡縣元廷降官降將甚多,兩位將軍皆若這樣把他們留在軍中令我很擔心!不管是白天對敵作戰還是夜間遇到敵襲,一旦有變就難說生出啥事兒來,這樣處置絕非我軍之利。

這些人初次歸附於我是屈於勢力,我們並未得其心附,不如都送來應天,與我大明官吏雜居相處,等逐日親近相互了解了,然後再視才使用,方可有利無患,像濟寧、東平這些主動歸順的將士家屬也一並送來,我將盡量厚待。”

朱元璋此舉很是了不起!這對日後摧毀元朝殘存的民心、軍心將會起到難以估量的作用!

不但這些,就是在軍事上,朱元璋也更加謹慎:召回了剛剛打垮了元廷福建行省平章政事陳友定的湯和,命湯和回到明州專門督造舟船,利用大運河漕運保證北征大軍糧餉;又派都督同知康茂才率領援軍一部開到了濟南,從實力上繼續加強了節節勝利的北伐大軍!

朱元璋的謹慎是有道理的,時隔不久,事實便驗證了新任皇帝沒有在後方瞎指揮、白操心。

北伐大軍在進逼樂安城時,駐守樂安的元將俞勝也是“學習鄰居好榜樣”,主動上門納款表示歸順新建立的大明朝,徐達當然對其禮遇有加,再三安撫之後送俞勝回了樂安。

誰知過於客氣了,這給俞勝傳達了錯誤信息:這明軍主帥就這麽實在?——在大多情況下,“實在”就是“愚笨”的另一種說法——所以俞勝認為這些人成不了大事,自己的主動歸降看來有些欠考慮!不要緊,不就是損失點錢財嗎?身外之物,別放在心上。

於是重新整軍備戰,轉臉又成了大元帝國的忠勇守將!

徐達碰到了類似沂州的狀況:降而復叛!

這還了得?這種風氣若傳染開來,那麽明軍打下的地方也就只是名義上的,日後不管大軍北伐還是西進,後方都會成了懸在脊梁上的無數利劍!

對付這種現象唯有兩個字:懲罰!

於是徐達殺雞祭出了牛刀:親率大軍強攻樂安。

俞勝之所以放心再歸元廷,主要是還有點心理依仗:距樂安五裏處有一土河,這應該是阻擊明軍的一道天然屏障吧,只要徐達的部隊在土河稍有耽擱,樂安守軍也就有了曾經頑強抵抗的“事實”,那時就是棄城遠走也就不會被朝廷責怪了。

誰知徐達根本沒把什麽土河放在眼裏,傳令大軍:填了它!

一道土河的確算不上什麽天塹,大明士兵們也無需當做多大土方工程,大軍一邊進兵一邊挖壩填河,鋪天蓋地一般湧向了樂安城,俞勝一看大局不妙,再回頭表示覺悟也“不好意思”了,走人吧!

俞勝實施了三十六計中的“走為上計”,撇下了郎中張仲毅帶領著部隊留在了樂安,張仲毅還能替遠遁的主將困守孤城麽?於是立即開城出降,樂安還是依舊歸屬了大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