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北伐初戰:摧枯拉朽下山東(第2/4頁)

這下兒子當真把老子送上了斷頭台!徐達還會對反復無常的王宣客氣麽?立即將其處死,任命了自己的部將韓溫鎮守沂州。

王宣父子一個死一個逃,被扔下的部將之憤怒可想而知:於是嶧州(今棗莊)趙蠻子、莒縣周黻、海州(今連雲港)馬驪及沭陽、日照、贛榆等諸縣官員,皆盡投降。

一場大水,沒用動刀見血,沂州全境就此全部收伏,山東的南半部已經不屬於大元了。

16

沂州“戰事”結束之後,聲明不幹涉具體軍務的朱元璋卻派人專程給徐達送來了下一步行動的作戰意見:“將軍現在已經拿下沂州了,下一步按照既定方略應該是進軍益都,但如兵向益都,主力卻不應該用在益都方向!

我軍精銳應該扼黃河要津,敵人只要等不到西方的援兵,也就自然失去戰意。所以,斷其援兵為主,益都可以必克!即使益都未下也沒什麽大不了的,我轉兵進取濟寧、濟南即是。

濟寧、濟南二城既下,益都則無根,元廷在整個山東也就勢窮力竭,還能不盡是我囊中之物?”(見《明史紀事本末》)。

可見,遠在後方的朱元璋其實一刻也沒放松對前線的指揮,尤其是在戰略部署方面,北伐大軍就像放飛的風箏,那長線的另一端始終牢牢牽在朱元璋手裏。

令人不得不嘆服:在戰略布局方面,沒多少文化素養的朱元璋的高瞻遠矚猶如天授,在這方面絕對不是徐達能夠望其項背的!

沒說的,誰的官大——不,誰說的有道理就聽誰的吧。

徐達按照朱元璋遙控指揮,派平章韓政率精兵占領榆行、梁城諸鎮寨,占領了黃河要沖,山東的一切援兵就此被切斷。在此期間,韓政派千戶趙寶進兵滕州,元守將楊知遠既不敢出城迎戰,也沒敢依城固守,來了個一走了之,滕州全境不戰而下。

徐達則親率大軍來到益都,益都守將大元宣慰使普顏不花是員蒙古驍將,雖然明知外援無望,守城兇多吉少,卻寧死不肯突圍敗走,而是親登城頭督戰不降。

不過,這畢竟是大漢國土,紅巾軍能依靠民眾孤城堅守數年,蒙古人可沒有這個條件,再加上糧草不濟,外援無望的情況下如何能保住士卒士氣?整個益都城頭咋呼的熱鬧,其實沒有多少人當真舍命守城,圍城數日益都即破,普顏不花眼看大勢已去,只得只身退到了自己家裏。

普顏不花妻子兒女外加老母都在家中,普顏不花慘然與老娘訣別:“兒不能忠孝兩全了呀。”

徐達派兵圍了普顏不花住所,卻不揮兵進院,對於這位蒙古將領,徐達也是早有所聞,據說此人在蒙古人中還算個另類,當得一個“賢”字,若能說服其歸降,那對日後的戰事無疑是大大有利的!

徐達竟然如同對待兩國交兵一般,派遣使者進院談判,這實在是給足了普顏不花面子!

誰知,普顏不花卻並不領情,還是拒不投降,並且面對使者宣言:“我普顏不花乃大元朝進士,現在官至極品,忠臣各為其主,豈肯再事二姓?”

隨即與總管胡睿、知院張俊當場自殺,普顏不花的妻子阿魯真也不愧蒙古“鐵娘子”,抱著一對子女投井殉節。

不過,別的元朝官員就沒有這麽堅決了,平章李老保與白知縣等被俘後皆盡歸降,益都之戰,其實也就是擺了個攻城的樣子,輕松便繳獲軍馬糧食數以萬計。

17

就此,元廷在山東能打兩下的部隊也就剩了駐守東平的馬德一支。

豈知北伐大軍還是沒能過一把打仗癮:十二月初,徐達派都督同知汪興祖進兵東平,元平章馬德眼看大局不妙,主動棄城而逃,汪興祖進占東平還是兵不血刃。

馬德節制的主要部隊乃是駐守東阿的元廷參政陳璧所率五萬余人,汪興祖派指揮常守道、千戶許秉率部進至東阿,那陳璧行事卻更幹脆:索性帶領所部五萬步騎集體放下了武器,這仗又沒有打成。

俗話說“兵敗如山倒”,這投降的風氣也會傳染:許秉一個區區千戶帶少許水軍攻到了安山鎮,元右丞杜天佑、左丞蔣興都也是主動投降。

當徐達率主力來到濟南東部門戶章丘之後,元守將王成也自然就是主動請降。

十二月中旬,北伐大軍兵臨濟南城下,元平章忽林台、詹同、胞因帖木兒早已率所部逃走,手下無兵無將的元廷平章達呆只進巴等只得獻城投降,並獻俘三千八百五十五人,馬四百二十九匹。

濟南城的占領,標志著蒙古政權在山東的統治全面瓦解,與此同時,汪興祖部又開始進攻濟寧、巨野等地,元守將陳秉直棄城而逃。

避戰或投降的風氣還在逐步普及:元蒲台守將荊玉、鄒平縣尹董綱等見大勢已去,一個個爭先向徐達大軍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