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北伐序幕:傅友德的徐州保衛戰

徐州不遠在望,李二大跌眼鏡:傅友德竟然把一些步卒擺在了城外,陣勢倒也像模像樣,可是,哪有舍高城之地利出城野戰的道理?這不是不顧士兵性命送己入虎口麽?

7

北伐主帥為朱元璋新建的吳國重臣中書右丞、信國公徐達。

徐達,字天德,朱元璋的標準老鄉——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東北部)人。也是當初跟隨朱元璋起家的二十四人之一。

據史載,徐達其人雖出身農家,沒有進過學堂,卻是個自學成才的沒有文憑的白丁文化人,每逢帶兵出征,常“延禮儒士,說古兵法”(《明實錄》),和平時期也攻讀刻苦,經常“單車就舍,延禮儒生,談論終日”(《明史·徐達傳》),這種“好好學習”之態度終於使徐達得以“天天向上”,因此而熟知古代兵法,被朱元璋重用於諸將之首,依賴為“萬裏長城”(《明實錄》)。

徐達善於通過實踐總結經驗,在實戰中提煉出了自己的真知,不僅作戰勇敢,而且“尤長於謀略”,到了明軍北伐時,徐達已經成長為一個具有高超的戰場指揮藝術以及駕馭整個戰爭發展變化的能力的帥才。

其實自朱元璋起兵反元以來,朱元璋所占領的任何地盤都是徐達在作戰前先在軍事地圖上描繪出來的,朱元璋的任何功業都是徐達努力的結果。大家請看徐達的戰爭腳印:隨朱元璋渡長江、克采石、下太平、攻溧陽、收溧水、占集慶,使朱元璋終於有了建都之本。

之後徐達奉命以大將軍職務領兵取鎮江,克常州,攻略常熟、江陰等地;與副將左翼大元帥常遇春設伏於九華山下,擊退了陳友諒進犯;繼而遵朱元璋之命設伏於應天城下,大敗陳友諒軍。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升為中書右丞,之後從援安豐,敗張士誠部將呂珍,移師圍廬州,旋從援洪都。

決定朱元璋生死的鄱陽湖之戰中,徐達不惜親自沖鋒陷陣,敗陳友諒水軍前鋒,首戰殲敵一千五百人,堅定了吳軍士氣,奠定了大勝基礎。

之後任左相國,引兵略廬州,揮師克江陵,平定陳友諒余部之後率師東向,遵朱元璋之命先克淮東、再占浙西、次克泰州、悉平淮東。

至正二十五年八月(1365年),徐達以大將軍號令三軍,率舟師二十萬,由太湖進圍湖州,數敗張士誠大軍,迫其守將李伯升、張天騏獻城歸降,十一月,轉兵北上,合圍平江,一路並申明軍紀,禁掠民財,大軍過處,秋毫無犯。

至正二十七年九月(1367年),率將士破平江城,俘張士誠,因戰功被晉封信國公。

這就是北伐之前朱元璋的統帥部,可謂雄才大略的統帥帶領著一群驍勇善戰的將領!

8

再來看看朱元璋的對手——大元朝的統帥部。

嚴格說,面臨打擊的蒙古人並沒有一個施發統一號令的統帥部,這的確是一種極為奇怪的現象:猛虎即將撲過來了,野狼們竟然還在爭執誰該在群狼中的位置靠前一點!

當時的元朝皇帝名叫妥歡·貼睦爾,一般史稱元順帝,其實他的謚號是元惠宗,是朱元璋認為此人相當識時務,采取了“堅決不抵抗”的“順應天意”避戰政策,所以謔稱這位老兄為元“順”帝。

一來二去,元順帝這個名字叫響了,也就代替了元惠宗本名。

很遺憾,這位元順帝或者說元惠宗實際上既不“順”也不“惠”,就實際說,這位老兄在葬送蒙古人在中原建立的龐大帝國方面“居功至偉”。

這位名字既順又惠的蒙古哥們兒把對漢人的摧殘推向了極致:多次下詔,禁止漢人、南人、高麗人持軍器、養馬匹;還專門頒布一條法令:蒙古人毆打漢人、南人,被打的不得還手;允許蒙古人占有戰俘中的漢人,男曰奴,女曰婢,總稱“驅口”(有點驅趕牲口的意思吧?),並規定打死這些奴隸不需償命。

這位蒙古皇帝極為霸道,農民的土地被收歸“國有”也就是一句話的事兒,但也絕對大方:轉手便大量賜給大元皇親國戚、權臣、寺院等。據載,僅他賞給寵臣伯顏一人的土地就達二萬多頃;還曾一次性賜給一位公主田地五千頃;和尚們替他念了幾遍超生經文,這位大方哥們兒便一次賜給大承天護聖寺土地十六萬頃,加上以前所賜,總數達三十多萬頃,成為富甲全球的元代中國大寺!

元順帝對自己更大方,花錢瀟灑無度,初即位便使宮廷開支猛增二十多倍,為了維持這巨大的開銷,光是名目繁多的加稅顯然不大解渴,於是這位“散財”皇帝搖身一變成了“生財”皇帝。如何生財呢?最簡單的措施,“變鈔”!——也就是大量多印新鈔票,發行一種新紙幣“至元寶鈔”,代替流通中的“中統寶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