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直擊元大都:“窩心拳”終於出手(第5/6頁)

與會者不光有大元政權的文武百官、太子,連順帝的三宮六院所有後妃都聚集在了朝堂。由此可以判斷:元順帝其實已經有了主見,這次緊急朝會不過是來安排後事,不然,讓自己的家人來朝堂摻和幹嘛?

還是前文那點遺憾:若是現在徐達立馬於大都城外,這次朝會能商議出什麽結果來?

29

原來,元順帝在得知通州之戰明軍得手之後,雖惶恐異常,還是在第一時間便決定了自己的行止:三十六計走為上!而且要立即實施整個元廷的撤退行動,稍一遲疑,等徐達到了大都城下,那時就是想走也不可能了。

但是,一國之君,未臨陣便望風而逃,這多少有點面子上掛不住,再就是,滿朝的文武百官能支持自己的保命舉動麽?若是得不到群臣支持,自己一個孤家寡人能逃到哪兒去?

所以,大都最後的朝會乃是順帝的思想工作動員會——是動員大元群臣悍將如何能齊心協力保護他皇上的利益的會議,除了伴駕逃命者之外,還需要一部分忠臣將士留守大都,給皇帝戰鬥出來寶貴的“北狩”時間。

不然,那徐達輕騎尾追怎麽辦?偉大的蒙古帝國豈不就真正煙消雲散,再也沒有回到中原的可能了麽?

所以,為了帝國的千載萬世大業,一些大元忠臣做出些犧牲是絕對必要的。

至於必然會遭到一些大臣反對?元順帝對此也早有思想準備:國難見忠臣,若是大家都支持皇帝避戰北逃?那這個大元才是真正沒有了希望!

果然,朝會伊始,當元順帝羞答答提出自己與太子、後妃們北狩上都之後,朝堂立即群臣大嘩!左丞相失烈門、知樞密院事黑廝等率先表態:“我主在此國家危亡之際,理應激勵將士固守京城,堅持到山西、漠北等勤王義軍來到,大都之圍自然可解,此大元存亡之秋,怎可如此輕率丟棄國家根本之地?”

不但文臣武將力勸順帝堅守大都,就連宦官伯顏不花也叩首進諫:“陛下無論如何也要決心固守京都,臣等願意募集兵民,出城作戰。”

順帝不由哀嘆:“什麽國家根本之地?京都這幾年安穩了幾天?先是孛羅犯駕,後是擴廓構亂,京都守備空虛已久,怎麽能守得住?”

伯顏不花伏地大哭:“今日天下乃是當初世祖打下的天下,陛下怎能就此棄去?為了地下先皇列祖也要據城死守啊!”

順帝還是搖頭嘆息:“愚忠害主啊!你們還是讀書太少,不記得南宋時徽、欽二宗的命運?朕怎能淪為被俘國君?朕意已決,毋庸多言!”

伯顏不花再三泣諫,群臣情緒激蕩,順帝見無法說服這些花崗巖般的腦袋,一狠心拂袖還宮。

黃昏,順帝單獨召已經八十三歲的淮王帖木兒不花,以及丞相慶童進入大內,直截了當下旨:令淮王帖木兒不花監國,慶童為輔。——這是無論如何也要走人了!

帖木兒不花、慶童兩人見聖命已決,也確實不好再勸諫什麽:此時若再多說廢話,分明就是在表示自己貪生怕死,不敢留守京都。遂無語受命於這危難之間,跌跌撞撞奔出宮門。

順帝呢?這次沒有敢等到天亮,夜半更時分,悄悄開了建德門,帶著後妃以及太子全家倉惶北去了。

皇帝半夜溜走,主力護駕北去,這絕大“號外”迅速傳遍了大都,全城留守將士聞此新聞,誰還能再有誓死守城的戰意?於是,立馬全城混亂,淮王帖木兒不花這位老“監國”頓時無國可監了。

眼下就等著一件事:等待明軍到來,那時再由各人自行決定是秉忠殉國還是改換門庭。

30

公元1368年8月2日,一個令漢人揚眉吐氣的時刻到了!徐達指揮大軍來到了元大都,軍至齊化門,將士們誰還猶豫片刻?人人動手,取土填壕,聚土登城,就此,元大都輕易而下。

沒多少像樣的抵抗,更沒有爆發元順帝預料中的巷戰,早就準備投降者且不必說,就連大元朝的鐵杆忠臣們也放棄了抵抗,徐達親登齊化門城樓,活捉了正在“監國”的大元宗室淮王帖木兒不花及太尉、中書左丞相慶童、平章叠必失樸、賽不、右丞相張康伯、禦史中丞滿川等人,當場詢問這些戰俘的態度:歸降免死,並且給予出路,立新功者還可以得到新政權的信任重用。

要說這幾位也著實令人佩服:面對屠刀臨頭,卻個個視死如歸,寧可掉腦袋也要堅決效忠大元皇室!徐達勸解無效,只得下令:那就都砍了吧!

就連曾在端明殿慷慨激昂的宦官伯顏不花也表現的像個“爺們兒”,毫不猶豫自盡於宮內。

但是,真正的皇家宗室就沒有這種勇氣了,明軍捕獲了宣府、鎮南、威順等諸王子六人,王子們態度溫順,享受到了徐達的格外優待:僅僅沒收了玉印兩顆、成宗玉璽一枚,查封了大元公物:府庫圖籍等,派兵守住了故宮殿門,元朝所有宮人妃主等,皆得到了嚴密保護,嚴令士卒們不得侵犯施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