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戰敗思良將:順帝終於想起了王保保

太原的王保保得知澤州示警,反而心中大樂,此時正是忽悠明軍的大好時機!擺出一副全力出援澤州的樣子,自己正好率主力北行大同然後東進直擊居庸關,至於徐達?肯定還有其它招數襲擊太原,但這種態勢卻正是王保保求之不得的:占領大都的明軍主力若不向山西移動,元軍怎敢逼近大都?

31

述說元順帝如何逃脫徐達追捕之前,先插句閑話:大元時期,蒙古人對於能夠打敗他們的勇士還是敬重有加的,甚至可以稱為“親切”,今天網絡上的人們對某某大領導若要表示點好感,不是慣稱“x哥”麽?蒙古史籍中對朱元璋的稱呼便是:“朱哥”。

有點意思吧?更有意思的還有:明軍是怎麽在大都得手的呢?蒙文史籍《黃金史綱》如此記載:

朱哥、不花二人以一萬輛大車裝了財貨,以三千輛大車載了身穿鎧甲的士兵來到(大都)。司閽者(即看門人)不納,遂厚賄司閽者以大量財貨寶物,才得進入。

《蒙古源流》亦有類似的記載,且不說這個刻意解釋蒙古人戰敗太冤枉的故事如何荒誕,就文字作風來說,蒙古人與漢人史家們有得一比:替自家祖宗遮羞掩過可以運筆如天馬行空,任意瀟灑發揮。

書歸正傳。元順帝夜離大都之後,“親率”全軍向居庸關方向出走,身邊有多少護衛?佚名蒙古人編著的《黃金史》中記載為“十萬”,順帝“拋棄了二十萬蒙古,從先前見到的洞裏,攜同後妃、皇子、帶著其余的十萬蒙古出走了”。

而好多旁證史料記載為“六萬人”。據《清太祖實錄》載,後來努爾哈赤在給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的一封回信中稱:

閱察哈爾部汗來書稱四十萬蒙古國主巴圖魯成吉思汗,致書水濱三萬滿洲國主神武英明皇帝,雲雲,爾誇何以四十萬蒙古之眾,驕吾國耶!我聞明洪武時,取爾大都,爾蒙古以四十萬眾敗亡殆盡,逃竄得脫者僅六萬人……

再有:《蒙古源流》中亦稱:

方大亂時各處轉戰的蒙古人等四十萬內惟脫出六萬,其三十四萬俱陷於敵。

綜合判斷,雖然好像六萬稍微靠譜,但也要考慮一點:元代政府對人口的計量是以“戶”為單位的,這樣推算,六萬戶的實際人口就要十幾萬甚至二十幾萬,由於蒙古人一般軍民不分,每戶的適齡男子都可以看成士兵,這樣算來順帝身邊帶了十萬大軍也大有可能。

但是,元大都既然要留人“監國”,你總不能把部隊全部帶走吧?那樣豈不是刻意給明軍留下俘虜?既然留人監國,元順帝就盼著能打出個動靜來,不然全體撤退多好,何必用心良苦替徐達擴大戰果。

不過,一樣都是部隊,戰力卻天差地別,精銳之師,元順帝當然會自己帶在身邊保駕的。

元軍中有支類似清代“大內侍衛”的精銳,稱為“怯薛”,具體負責守衛大都各門以及宮廷宿衛等重要崗位,其成員大多是貴族、功臣之後,職位世襲。此時的“怯薛”軍就被元順帝全部帶走了。據《元史·樸賽因不花傳》記載:大明兵逼京師,詔樸賽因不花以兵守順承門,其所領兵僅數百羸卒而已。乃嘆息謂左右曰:“國事至此,吾但知與此門同存亡也。 ”

可以大體確定,元大都的蒙古精銳被順帝盡數帶走,所謂的“留守”不過是給明軍投放了一個大誘餌,但願徐達能慢慢消化這些“美食”,大都之戰拖的時間越長,順帝自己的安全系數也就越高。

元順帝也明白:十余萬軍民遠行,絕非易事,首先是行軍不可能不留痕跡,明軍尾追是可以預見到的;其次就是大軍輜重,戰馬沒有馱馬多。數量雖龐大,草料在大草原上倒還容易解決,關鍵還是人的吃喝拉撒睡,今天的蒙古人早已不是當年,光是依靠馬奶牛血是無法過日子的。

再就是進占中原以來搶劫的大量寶物、金銀細軟,這些東西可比性命都寶貴,所以,大量的牛馬車輛也就必不可少了。

上述三項緊要,第一項便是如何解除明軍的追擊威脅;第二條容易,盡可能多趕些牛羊隨軍就是了,第三項,百年來拼命為得啥?不就是這些財富麽?

但其中逃命為重中之重,有時為了整體犧牲局部也是必要的。所以,元順帝忍痛下令:分出一些牛羊輜重車輛,東走古北口北撤,盡可能鬧出點動靜來,能把明軍的注意力吸引過去就是勝利!

元順帝畢竟不愧為皇帝,聰明才智還是有的,此聲東擊西的措施還就是奏效了:明軍主力當真向大都東北方向的古北口方向追去,這與元順帝出逃的西北居庸關方向相反,兩路恰好錯開,元順帝成功了!

據《明太祖實錄》記載:

徐達在攻克大都之後,仍命右丞薛顯、參政傅友德、平章曹良臣、都督副使顧時將兵偵邏古北諸隘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