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艱難的慶陽攻堅戰

大軍長期苦耗在慶陽城下也不是辦法,徐達現在真有了手捧一段燙手山藥的感覺,吞下黏牙燙嘴,丟下又不舍得,也不可能!

68

詐降成功並且初戰獲勝的張良臣對於固守慶陽充滿信心。

原因有三:

其一、慶陽城城高險要,城內又有眾多水井清泉,糧草足夠兩月敷用,水糧既然不缺,徐達就是再怎麽狡猾強悍、兵力眾多,也是爬不進城墻的。

其二、兄長張思道雖被扣押在了王保保那裏,但也正因如此,王保保當更清楚了解慶陽城實力,在這風雨飄搖的亡國之秋,定然明白唇亡齒寒的淺顯道理,陜西甘肅若完蛋,你躲在寧夏就能舒服?

其三、這時固守慶陽,也未嘗不是在努力保住哥哥的性命,若投降了明軍,那王保保一怒“撕票”咋辦?

其實,最主要的還是張良臣舍不得慶陽這方“風水寶地”。

慶陽(今甘肅西峰市)位於陜甘寧三省交界處,乃大西北黃土高原中的一個平川“小高原”,土地肥厚,良田廣闊,用以養軍再適合不過,等實力發展之後,便有一地控三省之勢!

至於部下?除了自己的“七條槍”七位養子以外,士兵幾乎都是哥哥張思道親自帶出來的忠勇死士,均曾歷經血戰歷練,先前王保保身居高位兵力強悍之時,不是也沒有蹭掉“關中四將”幾根汗毛嗎?那徐達能上天入地?會變戲法變進慶陽城內來?

就在前幾天,不是略施小計就擊潰他的數千精騎麽!

而這時的徐達實在是不得已下了狠心,一來朱元璋明令堅決拿下慶陽,二來便是因為張良臣的背信詐降了,將士們無謂犧牲且不說,又怎能開了這個作惡之後不受懲罰的先例?

前文說過,徐達委派傅友德等四將於外圍封鎖了慶陽與外界的一切交通聯系,自己親帥大軍於五月二十一日開始對慶陽城開始了四面圍攻!

沒想到,城中的張良臣不但沒有膽怯氣餒,反而來了個帶有挑釁性質的先發制人:毫不猶豫派兵出城,列陣挑戰徐達的圍城大軍。

張良臣意圖很簡單:依仗自己麾下“七條槍”,於戰陣之前煞一下明軍威風,宰多少明軍倒在其次,關鍵是能進一步鼓舞慶陽將士士氣,守城作戰,依靠的就是這點,部隊士氣若能此漲彼消,說不定能使徐達知難而退。

古代冷兵器為主時期的城池攻守作戰,作戰雙方一般都有個“潛規則”,即在守方表示出城對陣之時,攻方會“大度”地留給守城者一塊地盤,以便人家用於派兵列陣,這也是中華古國泱泱君子之風的遺傳吧,戰場上可以拼個你死我活,但偏要追捧什麽堂堂列陣、磊落廝殺!

這種聖人吹噓的上古遺風沒啥實戰價值,所以在春秋之後的各代征戰中被逐漸淘汰遺棄,幾乎所有的著名軍事將帥都信奉兵家老祖孫子的教導:“兵者,詭道也!”

到了元末明初,事實上沒有多少傻瓜理睬這種“潛規則”了,遊牧民族的烈馬、彎刀、呼嘯而來、瞬間即去的靈活戰術早就教會了中原農民如何作戰效益最大化,“勝者王侯敗者寇”的真諦早就“深入人心”,所以,戰爭也就開始遵循一個原則:欲達目的,不擇手段!

但是,戰爭總有它自己的規律——也就是實質上的無規律!任何“潛規則”都有它的兩面性,也就是說:都有它面世並生存的理由,在一些個別戰例中,我們還是能夠見到這種“潛規則”的影子。

這主要出現在敵我雙方都需要之時,例如城池的攻防戰:守城方希望大量殺傷敵軍有生力量於城外,進而減輕自己城頭作戰的壓力,而攻城方何嘗不是如此?能在城外幹掉敵軍主力,必將大大有利於城頭作戰!所以,給敵人讓出戰場用於廝殺這一“潛規則”,也就不時成了保留劇目。

這種“潛規則”的具體實施卻需要雙方配合,也就是大家都要守規矩,出城列陣者不能有意拖延時日;攻城者不能刻意亂箭封堵城門。否則這“生意”就做不成了,大家都將得不到期待中的“利潤”。

張良臣的出城挑戰就是基於這點,也是想當然地認為徐達會恪守上古遺風,我出兵你自然應該讓地兒,我列陣你自然應該前來沖陣,我出將領挑戰你自然應該派將迎戰,大家這樣公公正正見個高低才是君子之戰。

可是,張良臣偏偏忘了:自己率先使用詐降毒計,也就早破壞了這種“潛規則”的實施基礎,徐達怎會給他玩兒個“君子”到底?

約戰之初,倒也有些徐達“心領神會”的苗頭,戰書送到徐達大營,明軍還當真後撤了三箭之地,馬步三軍也基本按時出動列陣,張良臣的部隊也基本順利出城,也有時間擺好了對陣架勢,隨著雙方的鼓角相聞,“七條槍”也就魚貫而出,於陣前示意挑戰,就等明軍應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