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一顆將星的隕落標志著另一將星的升起(第3/7頁)

中原人到了漠北也就等於南方人到了北國,氣候幹燥不適應是肯定的;估計進食無非大塊牛肉,飲料無非多是烈酒,難得有什麽新鮮蔬菜;身上鐵甲不比蒙古人的皮甲長袍保濕恒溫,北方的夏天也挺厲害,陽光直射,鐵甲幾乎等於傳熱導體,大汗之後必然全身脫水,再加突然冷風臨身,按照中醫的說法就是:“邪氣入侵,中風致病。”

英雄在任何時代都受到人們的尊重景仰,甚至包括他們的敵人:三百余年後的清代皇帝也沒在乎常遇春是“殺韃子”殺出的名頭,康熙著文紀念;乾隆題詞“勇動風雲”四字表彰,並頒詔於常遇春的家鄉建開平王廟,三層大殿,巍峨壯觀。

懷遠常遇春祠堂有清臣尹繼善奉旨所題對聯一副,其文采、寓意都值得抄錄在此:

將十萬眾之威名,常誦都人仕女;

居七八分之功業,永留大地河山。

且不說朱元璋在南京的治喪事宜,還是回頭敘說塞外突然失去了主帥的大明北伐軍。

一顆將星的隕落,卻承托了另一顆將星的冉冉升起:此刻,大明的九萬大軍丟給了年齡不足二十歲的年輕將領李文忠,這幾乎等於上天賜給了李文忠一個最佳舞台!

李文忠初掌帥印,當然還是需要繼續執行徐達的西調軍令,這時候死了誰都不能耽擱軍事行動,慶陽城還在張良臣手中,王保保還在四下挑釁騷擾,遠避於達裏泊的元順帝也沒有僅僅沉溺於“十六天魔舞”,戰爭還是要繼續下去!

李文忠主軍後的第一次表演機會來了:大軍到了太原,探馬突然報告了一個無關李文忠所部的軍事新聞:大同正向朝廷告急!據說是受到了兩支韃子軍隊的襲擾。

李文忠立即將注意力由西方的慶陽前線移向了北方大同,緊急派人打探大同實情,數日後即得回報:“關中四將”中的殘存兩將,脫列伯與孔興聯合進軍大同,尤其是那個孔興,所部重兵已經包圍了大同城!

李文忠甚至沒有考慮什麽,立即下令:“全軍停止西進!不走了,隨我轉兵大同!”

部下將領們不由暗自伸出了舌頭:擅自動兵?為將不遵帥令,這可是殺頭大罪呀!

74

李文忠的臨時副手左丞趙庸不能不勸誡主將幾句了:“將軍,徐大將軍可是轉達的聖上旨意,這種違旨且對抗軍令的行為可是犯了軍中大忌,且不說此去大同戰事勝負如何,慶陽前線也在等待我軍增援,一旦貽誤了戰機,西線戰事有什麽不測可就算在了將軍頭上,到時候估計就是聖上也保不了你呀!”

李文忠的回答凝重肅穆:“我們是受朝廷之命驅逐韃虜而來,所做事情只遵從一個標準:有利於國家即可!兵法有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就是指目前這種情形嗎?文忠雖屬擅自出兵,卻沒有什麽不對:大同危機,關乎整個東線安危,急速救援為要,何論日後自己得失!”

趙庸以及所有部將不由為之動容,誰還能再說些“軍令如山”之類廢話?現在主將李文忠的話才是絕對如山的軍令,緊急北上吧!

李文忠大軍遂兵出雁門關,取道馬邑(今山西馬邑),全軍直指大同西方的塞外!按說“救兵如救火”,李文忠理應直奔大同才是,怎麽還要偏西迂回到大同?

這也是李文忠精於算計所在:從東南順桑幹水接近大同,固然最為近捷,但既然圍城的是“關中四將”中的孔興,那就不大可能浪得虛名,一個張思道的兄弟張良臣就如此難纏,甚至需要自己東路大軍長途增援於慶陽城下,孔興豈能是如此蠢才?會不對大同東南方向嚴加防備?

而且,對手目的一旦在於“圍點打援”,這豈不是正好遂了敵軍心意?兩軍對壘,最貴莫過出其不意,偏西迂回擺出揮師塞外的架勢,雖然多費了時日,但卻能造成出敵意料的絕佳效果,而且是在明明白白告訴孔興:“我大軍現在是準備痛擊你的側背,再不理睬,你的後路即被切斷!”

那大同城下的孔興想必不會這樣認為:“明軍這是來給自己的後背做撓癢按摩全套服務來了!”

最大的可能就是緊急撤圍西去,如此大同之圍自解,而且自己卻正好趁機掩殺,運氣若好,說不定能給撤軍中的元兵設置一個埋伏圈,就此除掉這位“關中一將”!

行軍途中,大同守將又派人向太原告急求援,信使路遇李文忠大軍,卻等於送來了新的準確軍情:大同城下的孔興是在等待脫列伯主力趕到大同城下,據說脫列伯所部裝備了許多拋石機等攻城器械,現在他們正在趕往大同的途中。

吩咐信使潛回大同之後,李文忠心中已經有數:大同城暫時堅守還問題不大,要害是那個脫列伯!當機立斷:步兵隨後跟進,自己率騎兵先行疾動,前出白楊門一帶,力爭利用桑幹河地利在此阻擊脫列伯主力。